开车去车站接到我家先生,刚刚坐上车,被我唠叨了……原因是我这几天看到一段视频让自己堵心了。
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子突然从车里冲出来,从桥上跳了下去,在后紧追的是男孩妈妈却没能拦下,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从自己手边坠桥,顿时跪地痛哭。后来120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印象最深刻地是这个男孩年仅17岁,但在跳桥那一刻,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的功夫
新闻里说,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于是冲下车毫不犹豫从卢浦大桥纵身跳下。
我把这个视频反复看了N次,每次都为男孩子那个纵身一跳而心痛。
作为父母的反思
同样是当妈的人,我不敢想象也无法对这位妈妈的痛苦感同身受,我更希望,天下所有的妈妈都不要再经历这样的撕心裂肺。
网上各种评论: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打不得骂不得,一点小事就要寻死觅活?
还有网友说,是孩子太自私了,任性又冲动,他这么做就是想用自己的命来报复父母,让父母一辈子痛苦。
可我们并不知道事情的完整经过,也不知道这个家庭的日常沟通模式,如果只是简单把锅甩给孩子的“脆弱”,永远没有反思,悲剧就只会不停地循环下去。
其实,关于这件事,网上还有另一种声音,就是对男孩生死抉择那一刻的深切理解。
“他做了我一直想做,但又没有勇气做的事。”
“我感觉有一种解恨的快意,好像自己背负多年的血海深仇一朝得报,但又替那个男孩委屈痛心,世界这么大,他却寸步难行……”
“他不是自己跳下去的,他是带着很多小孩一起跳下去的,也是带着很多成年人的小时候跳下去的。”
站在A面的人,认为不论有什么理由,选择自杀本身就是错的,是极其自私的,是孩子自己太脆弱,完全不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舆论不该把矛头指向已经痛不欲生的妈妈。这一面几乎都是父母。
而站在B面的人,不仅理解男孩那一刻的冲动,还带入了自己不被理解也不被认同的痛苦和绝望。这一面更多是孩子
你能说得清,哪一面是对的,哪一面又是错的吗?两边似乎都有些道理啊。但其实,这根本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站在AB两面的人,永远无法看见和理解对方。
前几年有个新闻,在泰国一家小超市里,因为儿子沉迷游戏,父亲盛怒之下掏出手枪拍在儿子面前:有本事你去死啊。
没想到一句气话,却激得儿子真的扣动了扳机,等父亲回过神时,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这位父亲当然悲痛欲绝、悔不当初,可孩子当时也是真的绝望至极啊。
当父母对孩子说出一些凶狠绝情的话时,都觉得自己只是在说气话而已,过了就过了,成年人的世界不都这样嘛,可没想到孩子却当真了。
那些永远不能好好跟孩子说话的父母,真的就一点都不爱孩子吗?我想不是的。可是,当他对孩子说出那些残酷又凶狠的话时,孩子怎么可能感受得到爱?
如果父母只是一时情绪上来了,就不管不顾地在孩子的情绪上浇油,说不定,什么时候这把火就真的能烧毁一切。
不少父母常常抱怨孩子不乖、不懂事,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辛苦,可这些父母又能理解孩子多少?
每个成年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孩子却完全没有做成年人的经验,你说,究竟该让谁,先来理解谁呢?
最后,再说说孩子的“脆弱”。
真正内心强大、坚韧的人,靠的是什么?绝对不是父母的讽刺、挖苦和打击,也不是喋喋不休的责骂。
孩子更需要的是理解和爱
孩子很小的时候学走路,难免会摔跤,摔疼了就嚎啕大哭。
有的父母会跟孩子说:“不许哭!”“不就摔一下嘛,多大点事啊?”“一点也不疼”,可孩子却越哭越凶,甚至拒绝走路。
还有的父母会第一时间表达对孩子痛苦的理解:“嗯,你是真的很疼啊”。也许刚听到这句话,孩子会哭得更厉害,但如果父母一直是接纳和理解的态度,他就会很快冷静下来,继续练习走路,即便再摔倒,也没那么痛苦委屈了。
这就是“理解”所拥有的神奇疗愈效果。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可是,没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得到父母的认同和体谅。
有多少父母试过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所经历的以及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当他主动想要倾诉时,能不加打断、不带评论地先认真听他说完?
这些很容易被父母们习惯性忽略掉的,恰恰都是很重要的东西。
或许,只有完全不被理解的人,才会知道这种感觉到底有多绝望,尤其是,这样的不理解来自自己最亲的父母。
只有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用无条件的爱来帮他涂满生命的底色。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所谓无条件的爱,不是放任,更不是没有规则的溺爱,而是不以成绩、外在表现为要挟。
你懂事、学习成绩好、能出人头地,我才爱你,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一个渴望被爱的孩子,又时刻处于“被威胁”的状态,他又怎能不脆弱?
孩子当然会犯错,但怀着爱,理解他犯错的原因,陪着他纠正错误、获得成长,和借机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孩子能敏锐地感知到。
父母也不必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成长中的孩子,本来就无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挫败。
这个时候,只有深信自己是被父母爱着的孩子,才会相信自己足够好,是值得被爱的,而这才是他对抗挫败、获得成长最强大的力量。
所以,在指责孩子脆弱的时候,父母们更应该先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给孩子足够坚强独立的理由。
比如说一个孩子,一个1岁多的孩子,他要自己用勺子吃饭。舀上舀不上他都要自己舀,结果弄得满桌狼藉,这个时候他在学习独立,学习吃饭这个独立的能力。但是大多数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喜欢做的是: 喂 ,原因很简单,喂了以后衣服和桌子上都不会弄脏,父母这个行为就剥夺了儿童独立的权利,知道吗?
是的,父母很多时候也确实不容易,可作为父母,天然就是要比孩子承担更多,而不是反过来,把一切压力都推到孩子身上。
面对自己的过失,有些父母会说,“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啊”,孩子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练习的机会,上来就是实操。“为什么所有父母都希望有个出息的孩子,却从来没有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出息的父母呢?”
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李嘉诚
原来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考高分,而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白来人间一趟。支撑起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爱的滋养。
既然如此,我们就更得小心谨慎,更得想法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马上写完了,再想起那个17岁的男孩子跳桥的瞬间,不禁想说:
有其因,必有其果。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人生是一次问心求禅
几世因果一生来还
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十七岁的雨季- 林志颖 (Jimmy Lin)
词:潘芳烈
曲:潘芳烈
编曲:屠颖
当我还是小孩子
门前有许多的茉莉花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当我渐渐地长大
门前的那些茉莉花
已经慢慢地枯萎
不再萌芽
什么样的心情
什么样的年纪
什么样的欢愉
什么样的哭泣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当我还是小孩子
门前有许多的茉莉花
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当我渐渐地长大
门前的那些茉莉花
已经慢慢地枯萎
不再萌芽
什么样的心情
什么样的年纪
什么样的欢愉
什么样的哭泣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我们有共同的期许
也曾经紧紧拥抱在一起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
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
----
听说点赞的人都很好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