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V行进中的鲤鱼 文字记生活V眼看世界
爱读书,是因为读书爱,是件快乐的事。
重新读书,是历经不读书后的选择。有了读书,就有了后面的关注,入营,改变。有些事的确起于青萍之末,而不是一下子里垒土成山。有了书的滋养,一切顺理成章。
变化,起于这篇旧文记述的2017年元旦前的冬月,一年之后,相识行动营,再后来,2018走进读书营。
开卷有益。单位倡导读书活动,多读书,读好书。这不,把书法比赛奖项设为发放书券,个人自行到新华书店选购自己喜欢的书。
读书究竟是件奢侈的事。这年头,读书成了零星的大灌快餐鸡汤,安安静的读本书,很少有人再有耐性。听说有人唯恐5分钟不刷微信朋友圈,就会失去了几个亿。
择书大不易。拿着几百元书券走进新华书店,发现难为了书店也难为了自己——
学生教辅书占了大半,除了文学之类,书籍廖廖,只是你喜欢的总也找不见。相中的几本裹着塑料薄膜,想翻一下亦不得,只是书价能一飞冲天。
择良书而读,离开了念书生涯,发现读的书越来越少,用什么学什么,什么急学什么,都是些政治理论、后续教育,公务员课之类,没什么深度研究。这两年重拾专业,深度有了新高度,大把的钱买了专业书和培训课件,钱花的奢侈而任性,图个事做。
实体店不易,网购吧。前段买了刘同和史铁生和冯唐的书,还有《阿弥陀佛么么哒》。好书还得慢慢细读,仔细品味。翻来覆去,这次选了基本名著和几个大家的散文随笔之类,算是聊以慰空闲时光。越来越喜欢一些真情的东西,厌恶假大空。
曾经,新华书店在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那里通向小村外的世界。小时候刚上学,8分钱的连环画没钱买,偷偷从鸡窝拿个鸡蛋,卖了赶紧到新华书店买本连环画,一遍一遍的看,交换着看,直到不知所踪。
曾经,书本搭起了通向外面的路。初中时,一个人骑着单车,跑到出山新华书店买辅导书,多读了几本书,我以乡里第一名考上了杨庄高中,当时乡亲嘴里最好的学校了,毕竟是全省24所省重点高中。
可惜,高中没再继续剽悍下去,学霸成了学弱,千里之外的龙城读书。念大学有淘书的快乐,每年春秋季节,山西省新华书店都会举办图书节,品种全价格廉,总能捧回大堆心仪的书。毕业了没舍得扔,千里迢迢打包运回河南老家。
何时从实体店走向网购,不大记得了。记得有孩子不久,大学同学M君从上海的一大堆书来,当当网购得好书竟还萝卜白菜价。
其实,实体店也可以不错的。在大学路旁边的新华书店,读书随意,关键是书多,选择随意,每次总会找到一两本好书,价格倒不是关键因素。
苏州老街的一家名叫猫的天空的书屋,书架、绿萝,还有咖啡可售。备有长椅书桌,有纸有笔,可以歇脚,可以读书,可以涂鸦,闹市些许静谧,书香自有品相。
也许,我们看到了新华书店基层实体店的穷途末路吧,----书店成了大卖场。营业员三三两两的围在书店某个角落的电暖气周围,让一人抱个手机,放着音乐,大声的谈天论地,无聊八卦。
不时呵斥一下学生模样的少年,“买书就买书,不允许看啊”,“小孩!看好了就买,不买别看了”,“买的赶紧结账,要下班了”。结账的面无表情,不提醒书券有八折优惠也没给算优惠,啪扔过来,“袋子两毛!”竟掷地有声。
享受着财政补贴,还有返还增值税,垄断着学生课本,怪不得如此底气。可惜,“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在变,时代在变,不变可不就得GO DIE。也许,这样的书店我们竟不可惜它?
一本好书在手,几乎可以令人废寝忘食,实在幸福。怎么在这浩如烟海的书中,找出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一读、最对自己脾气的书呢?
毕淑敏总结出几点择书的诀窍:
不看最新的书;不相信报纸杂志上的书评;在自家心中列了一个秘不传人的黑名单。
怎么选?首先就是有学识、有肝胆、不媚俗、不功利的师长与朋友的口口相授。再有就是独自在书海乱翻,凭的是冥冥之中与某本书的缘分。
择一本好书,写一篇小文,沏一杯清茶,在暖暖的阳光下,品读当下,这是难得的好时光。
那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吧,从心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