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公众号【希北】
01
昨晚翻到一个关于尚雯婕的采访,看完后着实被她圈粉了。
12年前,她因为参加《快乐女声》这个选秀节目被大众熟知,当时她和今年《创造101》的山支大哥一样,夺得C位,人气爆棚。
她在采访中提到,当年因为自己性格内向,一同参加比赛的姐妹们对她敬而远之,记者们也喜欢采访她,甚至因为多次毁通告连她的老板也“劝”她改行。
她云淡风轻的回答里,包裹着性格给她带来的巨大困难。
那几年她像被别人掐着脖子般匍匐前行,名气持续下跌既让她看不到前方的光亮,也不能和自己和解。
被她圈粉正是因为她后来的改变,她说:
人的很多东西我们不能改变,只能尝试用别的方式利用起来或面对它,比如内向。改完后也比不上那些天生性格外向的人,相反会丢失自己的本源。
于是她把自己恬静且抑郁的思绪写成歌谱成曲,她找到了一种和世界坦诚相处相处的办法。
可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为内向这个“病”所困扰。
02
在我们周遭的环境里,大家对内向的理解是自卑敏感胆小、不爱说话不懂礼貌,进而断言这样的人以后很难有出息。
慢慢地,内向像是一种必须根治的病,周围没人喜欢内向的人,连招聘兼职要求上都明确标明:性格活泼开朗。
前几天夜里,我打开后台,刚好收到两大段消息,发来消息的是个女孩,暂且叫她A小姐吧。
A小姐和朋友在同一家店里上班,在店里,A小姐平时不大爱主动发起话题,可她工作认真做事勤快,也会察言观色帮助别人。
A小姐说,可大家更喜欢她那个巧舌如簧的朋友。
客人比较少的时候,店里的姐姐们会和她朋友聊八卦聊电视剧聊过去一年的大学生活,还会带她组队在游戏里厮杀。
A小姐特别希望自己熠熠生辉以此吸引别人的目光,却又不知该怎样处理那种被别人众星捧月的氛围。
我从A小姐的文字里觉察出了些许对朋友嫉妒的意味,屏幕的那头是一个自我怀疑的女孩正在为自己放不开的性格发愁。
我承认我本人也是个内向的人,若从我的认知角度为她解惑,目前还有些欠妥。
我把维安说过的一句话发给了她:
人要有让自己“分裂”的智慧,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天时地利都不如你有能力。
03
人要有让自己“分裂”的智慧,似乎有不少名人都拥有了这一智慧。
他们即使生性内向,也可以过得洒脱精彩。
比如金城武,如今已经贵为全民男神,曾经却还因为来采访的记者太多,吓得调头扎进洗手间。
家喻户晓的奥黛丽赫本也说,她生性更喜爱安静:
“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赏树林、花朵、天空,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我想这便是内向“患者”处理好个人和外界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心理学上关于性格有人格派和情景派之说。
情景派认为:内外向压根不重要,你所在的情境和在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才是决定行为的关键。
因此很多人都说在朋友面前比较开放乐观,是因为我们习惯在这种情境中扮演的角色。
内向只是一种personal choice罢了。
04
不过,如若内向的人想要摘除我们身上的标签,首先得自我肯定,学会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尝试着去“分裂”自己。
“分裂”自己不是一味地把自我行为和性格开朗的人做对比,我们的自我“分裂”只为了给自己更多表达展现的机会。
比如勇敢踏上一个小舞台,比如遇到一些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也不放过。
的确,大部分内向的人都自卑,因为全世界都在赞扬外向的人,来自外界的“愚钝”、“憨厚”、“不会说话”、“胆小害羞”,这些标签比内向者的自我感知更加毁自尊。
《告白与告别》中有这样一段话:比起那些企图用大嗓门压制世界的人,让全世界都安静下来听你小声说话的人更可畏。
比起在乎自己是否内向,学会如何找回自信找回心底失去的那份心安更重要。
分裂”自己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把自己了解透彻,大胆的把自己归为社会各类中的任何一类,然后活出自己。
不是有那句话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人活得越像自己,就越能够吸引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