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正在听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对自己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我是个有社交恐惧的人,对于与人的交往我是非常向往但又非常恐惧,以前我总是试图通过技能的改进来克服这个缺点,于是看了很多沟通技巧、两性关系的书,但是然并卵。
看了这么多相关著作后,我陷入了某种自恋情结中:以为自己以及懂得了社交,只需要去实践就行了。其实这句话也不算错,如果我确实敢于迈出这一步的话。
我也不是没有搭讪过,但是都没办法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态度,甚至很多时候是在另一种更大的社交压力压迫下进行的改变,一旦这种压迫消失,又回到了踟蹰不前的时候。
根据武志红老师的说法,我们的很多问题其实根子都在小时候。我试着回忆我小时候的记忆,发现映入我脑中的画面是灰色的。
我记得的最早一个记忆是这样的:那时候父母还在开厂,我那时候很小,有一天一个人玩乳胶漆的罐子,然后整个双手不小心插入了罐子,沾满了冷冰冰黏糊糊的乳胶。那时候太小,现在已经想不起来当时的感受,想必不是很愉快。
我能记得的童年的记忆还包括放学路上被欺负;在家里捡到钱私藏了又害怕被发现;晚上从窗子的缝隙偷看隔壁房间的电视;被父母大的经历。总之,我能想起的童年都不太美好。
我说不好这些经历怎样造成了我的社交恐惧症,但是它确实让我更孤僻更悲观。
我父母在我小时候一直挺忙的,没多少时间关心我,所以我是缺少爱的。又因为我们老搬家,搬一次家以前的小伙伴就没了,渐渐的朋友也少了,我学会了一个人玩耍。
因为渴望被爱,所以我对他人的感受看的太重了。父母喜欢对别人夸耀我的学习成绩,于是我一直把学习成绩当成获取他们关注的方式;他们每次给生活费都很随意,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工资一直不太关系,他们经常夸我很节俭,导致我现在花钱非常谨慎甚至是吝啬,该花的钱也舍不得。
说回到社交恐惧,童年的两点对我的这个性格影响很大,一个是缺少爱导致我对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异常看中,这样在社交过程中往往因为担心别人的不好反应而产生恐惧。另一个是从小缺少正常的交流环境让我对别人容易产生疏离感。
知道了社交恐惧症的根本来源我应该怎么来解决或者环节这个问题呢?武志红老师的建议有两个:觉知而不评判;做最好的自己。
觉知到自己的人格特质,觉知到“我”,最重要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觉知,不用批评也不要想着怎么改进。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发现自己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马上否定自己、职责自己,这样往往让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
比如社交恐惧,我们要觉知到自己在和他人交往中产生的恐惧感,体会它、保留它,但是不要否定它。然后去体会这种恐惧的来源是哪里,同样只是觉知它,感受它。等到你接受了这种体验,你也就与恐惧共存而不是被恐惧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