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所说的偏执型人格,实质为对幼年时期母亲不耐烦情绪的反击。
学校,其实只负责知识技能教授与大脑方面的开发,心理层面的关爱和需求是由家庭来满足的。
讲道理讲知识,是大脑思维层面的教育,但是七岁以前这方面是不发育的,重要的是情感方面的发育,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孩子不长记性。
孩子七岁以前,识字、学语言等是用细胞、用神经在学,而不是用大脑去学,即神经记忆、细胞记忆(如学游泳、骑自行车),此时期的孩子是用生命在学习。这个时候,家庭打下的关系是心理发育的基础,是烙印!
“当一粒种子还是种子的时候,它具备长成参天大树的任何可能性”。养育孩子,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看到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看到最根本的那一面。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依赖于家长,家长怎么做,孩子就怎么长。家长做得不好,孩子就长歪了,所以作为家长,先要了解和护佑孩子的那颗幼小心灵。
安全感,来源与孩子熟悉的气味、节奏和感觉等,也即烙印。家长的平稳情绪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大学》里面就提到“定、静、安”,清明,宁静,安静,自然就长智慧。
头脑的开发是后天的,但心的感应则是天生的。情绪,是心灵感应的表现形式。情绪分为喜、怒、哀、惧四种,而感觉则有无数种。感觉和情绪,犹如颜色和三原色的关系。
一个成熟人的标志,就是喜、怒、哀、惧这四个按键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轻易动怒,学会自我掌控,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事实上,每一种情绪对我们的生命都是有用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生命要年轻,就要流动、流畅,如同活水。
喜悦,是创造的能量;
愤怒,是保护的能量;
哀伤,是结束的能量;
恐惧,是保命的能量。
喜悦,能带来创造性带来贡献。家长首先要做好培育土壤的工作,让孩子多动多做,拥有创造快乐的空间。
对于快乐和幸福,大部分人都曲解了其本质。大家经常说:快乐就好,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其实,当快乐成为目的的时候,就变质了。还有一句:幸福生活,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可以说是切切实实把啃老族的内心做了表白。
愤怒,是建立界限,保护自己,产生保护力的能量。我们要学会如何使用愤怒去保护自己,而不是去攻击别人。因为人是需要界限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把愤怒用在了攻击上,因此自己的界限也就随之模糊了。愤怒其实并不可怕,愤怒当中的语言才可怕。双方争吵,真正让对方觉得受伤害的是争吵时那不受控制的语言,所以,要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语。
这个世界没有错误的行为,只有不恰当的行为。在家里,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是养育的关系,不是教育的关系。教育这一块,交给社会就好了,父母要做的是养育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
悲伤,发挥到极致的时候,能让事情结束,从而有一个新的开始。其表现形式为:哭泣,而哭泣总有结束的时候。童年,能够淋漓尽致;成年,就有适可而止。当这种情绪走到一个高点时,就会瓦解。因此要让孩子淋漓尽致的哭,家长只要在旁陪伴、鼓励和支持,那样的家长将会成为孩子此生至亲至爱。
恐惧,是对危险的觉知,是保命的能量,懂得恐惧是好事。当孩子恐惧时,家长要陪伴,并学会解读,使其恢复温暖。
成年人,独处的时候,控制好,照顾好自己,单独而不孤独;相处的时候,则照顾好孩子。父母是孩子心理的食物,饿了就找你,饱了就不要。
每个心灵都是不同的机制,需要不同的解读。
七岁以前的孩子,是用心用生命活着,他们只有开心和不开心,没有对与错。作为父母,同样要用心来学,用心来说,用心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