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做塾长转眼就两个月的时间,还没品出味道,光阴易逝,这样的状态是给自己敲了一记警钟!
一、孝
其一,现在能觉察自己对父母的心与父母对我的心相比,还相差很远,这一点通过自己平时对孩子的点滴可以感受出来。女儿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地偶尔会说“妈妈真好,谢谢妈妈”,我都会觉得又陌生又欢喜,有点像父母对我,只是一味付出,而做为孩子的我会忘记需要把这份爱和感恩回馈给父母,尤其是成年后更难对父母表达情感。女儿没有受过我言传身教的熏陶,作为母亲的我突然听到这样一句,很惭愧自己这么多年都很少跟父母表达情感,虽然也习惯性嘘寒问暖的话,但都感觉更多是流于形式。我的这颗心还不够柔软,需要加油,希望以后每天都给父母打几分钟电话问好,不会聊天唠家常的我就从和父母问好开始学习吧。
其二,读了张老师送的《陈行甲人生笔记》,第一章关于母亲的回忆,读起来眼泪不断,字里行间也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外婆和母亲,尤其是母亲在陈行甲幼年的教诲和引导,让我自叹不如,这个年代的人,背负的不知道比我们现在沉重多少,却能活得如此纯粹,女德的形象让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
其三,过去自己对挣钱一直没有感觉,现在忽然恍然大悟,其实给与父母物质上的关爱也是一种爱的传递(而不是父母旧有的推辞模式:我们不需要,不要给我们买!其实不是父母不需要,是他们习惯了节俭,又不愿意用儿女的钱,这在很多年前刚工作成家立业时如此,可父母已经年老,自己却一直忽略了这一部分的亏欠,以为尽心了,量力而行就好,其实是自己就从没有努力过去创造财富,这也是我要求自己,要用心去观察父母在生活中有哪些物质上的需求,主动解决,让他们能够开心,自然的接纳女儿的孝心。)
二、悌
最近家里发生的事让我看到了这么多年姐姐姐夫对整个大家庭的担当和责任,而我似乎还一直处在一种不懂事的状态,没有去承担,我太惭愧了,没有看到做老大的不容易,反而每次亲朋好友聚会时,父母对我们还特别称赞有加,真的是受之有愧,关键是根本没有考虑到老大一直付出却被大家忽略,甚至不被理解的感受。我很感恩让我看到这一点的人和事,第一次听到有些“不一样”的声音,感觉刺耳难听和难以接受,但是静心一想,“反求诸己”,不再向过去那样去解释,想要一个清白,现在只看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尽力去尽自己的本分。
三、怡吾色,柔吾声
从孩子与我交流的语速和语气上,看到了自己对父母的不恭敬和急躁,一般情况还比较正常,稍微意见有些不统一时,总想说服父母,经常还讲道理,据理力争,脸色估计也是不好看的。而这些都是自己过去没有意识到,还总觉得父母固执。现在孩子和我交流稍微较劲,我就立刻理解了父母的心情,看着孩子一张马脸,还被教育该是多么难受啊。对不起,我的爸爸妈妈,我对婆婆都尊敬有加,怎么对自己的父母在很多小事上,反而不能认同和顺从呢。
“无违”,我得从头来学习这一课!!!
四、君子谋道不谋食
前几个月一直在尽心搭建团队,但行耕耘,莫问前程。在放下了自己后,因为某些领域的不擅长和太多的琐事与关系的应对,让我几度陷入了苦恼,特别是和待遇搅在一起的时候,原本的自动自发开始变得患得患失,从头脑出发的感觉很不好,完全无法活在当下,又变成了“生意人”。从书院名士班回来,内心一下子就很敞亮和笃定,再次能感受到有形后的无形力量,内在的笃定和信心让我做出了不纠结的放下。只管用心做好自己,每一步走出去都是踏实的,都是行我所言,言我所信。这份安稳,是这两个月来经典的一点点熏陶,是名士班课程的有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拔云见日的幸运。
五、致先生
最近一年来对先生的感觉是越来越好,过去对他的太多看不惯,现在都变成了理解,很多事情的处理都有了智慧,不再是过去意气用事的上纲上线。这两个月听蔡礼旭老师讲解,《弟子规》里面有提到了很多跟先生的相处之道,确实是很有智慧,值得学习。尤其在这次家庭事件的处理上,先生更是给与了我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我真的想深深地给他鞠躬,感恩有他!
七、守默
这几年的婚姻生活,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学后,变得特别“唠叨”,很多细节小事,都会反反复复的说,让老公和孩子都无奈地敬而远之,自己这种得理不饶人,还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确实是过犹不及的愚蠢。通过中医的学习和蔡礼旭老师诙谐的讲解,我才更加了解自己,看到了的确是老公和孩子的正常,我自己的不正常。今天把第35集中讲的“守默”两个字,贴在了墙上,谨言慎行,好好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总之,两个月的家塾时间,和十年,一辈子比起来什么也不是,但我相信一群愿意真干的人走到了一起,自己想退转都难。现在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和情绪源头特别关注,带给生活更多的平和,少了无为的忙碌。
再次深深地感恩书院,感恩张老师和义工老师们,感恩同学们一路前行。
【家书十年传:修身之外无事 明伦之外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