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国庆假期已经结束了,在老家处理完事情后,返程的路上,心里想:从小长大的家乡也不再有什么牵挂了,以后回去的次数会更少了,不再有留恋的土坡,黄土沟和干枯的小河沟了。依稀还记得6年前清明节,在坡上低矮的麦苗里盛开的那一株杏花,独自在那盛开,随风飘落一些白中微红的花瓣,把我的思念也留在那片山坡了。
回到郑县,公司也在意料当中倒闭了,开了一个简短的小会,回顾了这3年做过的一些事,都没有踩在对的节奏上,充满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是大家都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等事情发生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莫名的感伤。自己的东西也没什么收拾的,一切资料都在电脑上,简单规整一下平常用的笔记本就离开了。到楼下的时候,仰望高大的楼房,还依然矗立在午后太阳的阴影里,从此就要告别陪伴3年的居民楼了。在这里也没发生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就让太阳一天天从楼的一侧慢慢升起,中午过后毫无遮拦照在桌子上,等夕阳升起,路灯亮起的时候,收拾下班。没有什么开心的事,也没有什么让人期待的人,就这样再见了。
说来也对这个地方有一些缘分,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外派支援门店,就在这栋楼靠外街的路边,生意红红火火,上班的节奏紧紧张张,匆匆忙忙,遇到了几个年轻的女子,其中一位还阴差阳错成了后半辈子的伴侣。现在楼房还在这里,门店也早都换了其他店,记忆却留在店门口那高高的台阶上。无所畏惧,懵懵懂懂的青春呼啸而过,留下中年男人的一片感伤,不知道那几层台阶还记得年少的傻乎乎的我?
到家以后,儿子也放学回来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封控岁月。也许对本次的影响有些习以为常了,准备一些青菜和肉类,每天按时下来做核酸,想着很快就会出门找工作。生活狠狠给了一巴掌,局势更严了,看看新疆和内蒙的状态,预计本次更糟了。开始想着如何熬过这漫长的冬天。秋天很快就从楼下两侧高耸的梧桐树顶过去了,留下一地干枯的树叶。小区的黄金槐的树叶迅速变金黄,让人感叹秋天的留不住。
幸好上个月买了2本书籍,希望能进到另一个状态中,给我带来一丝麻醉。这个世界一边在慢慢变大,一边在越来越小,我只能扎进自己的小小空间中,不愿接触周围的人和事。特别喜欢的一位西方厨艺界作家的书,人已经不在,留下了一些美食纪录片和书,带给人一些看待世界的方法。看完后痛恨自己的记忆能力,书中欢喜的,悲伤的故事,完全没有印象。和此前看的其他书籍一样,对感悟的归纳,整理,形成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认知,我远远做不到,一如现在破碎支离的生活状态。另一本国内作家的书,描写了陕北高原的青春岁月,真实而生动,看到作者走夜路的场景,想起童年求学时,也有差不多的路程和经历,这一刻回忆在此共鸣和碰撞。他在黄土高原的霞光里,山壑里,坡地上,水坑边发生的事,透过精炼壮观的文字表现了另一个时空。知识改变命运,也许还有其他一些作者没有写出来的东西,支撑着他走出窑洞,走出大学,走向国外。那一个时代的人,浑身充满理想主义的光彩和改造世界的想法,打动了周边的人,也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某一时刻,一个人或一本书,会轻轻拨动命运的指针,把人带向另一条道路。
封控的日子还很长,岁月的艰难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开满了很多不可思议的花,也有许多像我一样卑微渺小的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