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周祖·后稷”的出现可证周人为何自称夏人
三星堆人像里,哪个是后稷?他有何特征?
文献记载,舜命大禹、皋陶、后稷为“三公”,其中,“辟土植谷者后稷也”。
“稷”官,相当于我们今之农业部长。
周史有关周祖弃的记载:高辛氏之世妃姜嫄生弃,枝颐有异相,长为稷官,有功于民。
为了能更好地进行宣传、推广、传承、祭祀和崇拜,处于统治阶层的真实历史人物,往往都被描述成天生异象、奇形怪状……以突出其——生为人杰,死为神祗!!这也是古代留下的记录中所固有的神祗表证之一。
故,后稷所谓的“异相”,在三星堆出土的塑像上,其形貌特征为:
① 枝頣有异相,头生枝、开叉,大枝开小枝,似芽苞长嫩芽,即古称“吉光片羽”之象貌。
② 稷面皮呈土象,目求于下,是谓“好农”,盖为角、亢象。
③ 腰插畎田之器,播时百谷,施巧手于土地而获地利。
(见图一)
周人之祖弃,其人是否真实存在,他是否活动于唐、虞、禹之际,死后是否葬在“都广之野”,他的后人又去了哪里?
这些问题都藏在传统史学记录里——
《尚书》载:“尧举弃为农师”。
《尚书•舜典》:舜曰:“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穀。”封弃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全德。
固得夏人列于夏宗庙之内,接受后人祭祀。
固三星堆“坑”中得见其人。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史记•周本纪》载:“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
《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为什么夏后衰,此与三星堆“坑”存有一定关联。
而此后,周人便一直在“戎狄之间”苦心经营。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曰:“远矣西土之人”。证明周人一直在“西土”活动。
夏被殷代,周又代殷。周人认为自己不出于殷,而是出于前朝夏。
周人还贬小殷政,称之为商,认为其兄之辈乃一小商国而已,不配领导周人。
所以才有了以下这些周人自认为夏人之言语,如:
《尚书•武成》:“诞膺天命,以抚方夏。”
《尚书•立政》周公诫成王一段话:“呜呼!其在受德暋,为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为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尚书•康诰》:“肇造我区夏。”
《尚书•君爽》:“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周人称自己为夏人,你认为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全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