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事件之后,出了不少10万+的文章,主题多样化,切入角度多层次,其中有一小撮的主题是“王宝强离婚和你有毛关系”,以此抨击大众的傻逼。我虽然后知后觉,但也挡不住也来趟一趟浑水,追一回热点,虽然这热点貌似已经不热了。
我的观点是:不论是王宝强还是马蓉,分道扬镳是多么明智的一件事,因为这是人生止损啊。当然撕相难看了点,但不掩本质之明智。
似乎带有“开始”“新生”等相关标签的事件更容易给人一种喜气的感觉,比如情侣刚在一起的普天同庆,开工宴的踌踔满志,结婚典礼的幸福美满;而带有“结束”“终结”等相关标签的事件更容易给人一种伤感,比如分手后的质疑人生,曲终人散之后的伤春悲秋。
这是人为营造的仪式感之后带来的错觉。
因为开始、亦或结束,就像一条曲线上的两个点,或者一趟旅行路程中的两个站,放到人生的时间长度中,这是极其短暂的停留。
而决定这条曲线上扬还是下摆,决定这趟旅程欢乐还是哀伤,也不会是这两点,或者这两停靠站。
对于马蓉来说,在此之前她更多是“王宝强的校花女友”“王宝强的校花老婆”,就像是附属在另一个人身上,这种从属和依附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并不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多少会被质疑及自我质疑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于王宝强来说,放了个花瓶在家里,各种供着,却感受不到温度,时间久了,想必也是痛苦多于欢乐。
从这个角度,马蓉至少有了做自己的可能性,王宝强至少有了另一半的空位虚位以待温暖,难道不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吗?和人生精力的止损相比,撕逼造成的所谓金钱纠纷损失并不算什么。
开始和结束两种状态属于“非常态”,都意味着从一个空间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可能是物理层面,也可能是心理层面,也可能两者兼有。而人骨子里是有懒的基因,懒得动懒得换将就着凑合着,很多“非常态”的进入尤其是“结束”是被推着被动式选择,而并非是主动选择,在这种状态下,势必会首先产生不舒服的情绪,然后下意识想抵制,然后进入动荡起伏中。
但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于一些人来说有时候结束即意味着重生。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比如《ROOM》中的小男孩;比如和孙志浩离婚之后的贾静雯。
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结束可能意味着灭亡。比如说《肖生克的救赎》中安迪另一狱友离开监狱之后选择了死亡;比如《ROOM》中小男孩的妈妈,逃离棚屋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和自己和解,最后在儿子的引导下才重生。
有人从结束中收获了重生,但确实有人从结束中真的只能获取结束。就好像《自卑与超越》中提到的,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人生状态,不是之前的经历,而是这个人对过往经历的认知。
同样浴火,凤凰可以涅槃,但是麻雀确是葬生火海。
再说说身边的例子,有个朋友,谈了段恋爱,整个人都投进去,在那段时间,去陌生的城市,和原先的朋友圈子失联,每天的生活重心围着一个人转。可以预见到的是最后彼此消耗完感情开始的感觉,结束了这段感情。在两人在一起的最后一段时间,对于彼此其实都是煎熬,但依然拖着,哪怕到最终结束的那段时间,依然留恋原有的一切,但这只是习惯。习惯被强势打破之后,进入的就是艰难的蜕变期,有多难估计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后来我所看到的是那朋友过得比之前好一百倍。
曹雪芹用一本《红楼梦》说一个道理,人生是无常。开始和结束这种非常态不见得是低频场景。存在即是合理,知道这么一回事认可他的存在。之后其实可以像《ROOM》中的小男孩学习,带着善意的眼光,去看待过往的一切,和它们友好的say bye bye,哪怕在一般人看来那是煎熬,然后投入到下一个人生场景去say hi.
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视角比大多数成年人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