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高僧,得道之前在干什么?答曰:砍柴、吃饭、睡觉。问:得道之后呢?答曰:砍柴、吃饭、睡觉。问: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区别呢?答:得道前,砍柴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砍柴,得道后,砍柴就砍柴,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这就是元认知,很多时候它不经意的就会帮助我们更快的认清自己思维方式是否有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那种经历,比如工作时想着晚餐吃什么,吃饭时想着游戏还在挂机,学习的时候想着外面奔跑的人群和嬉戏的笑声。但是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效率很低,而且还会事倍功半。古人常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不到一心一意做事情,也就做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在哪,高度就在哪。
我是个从小便没有什么元认知能力的人,其实就是定力吧,从小就很差,父母无法管束自己,自己也不愿意管束自己,所以读书读的稀巴烂,玩也玩的胆战心惊。用我妈的话说,那就是一分钟都静不下来,学习就如坐针毡,现在想想还真是没错。用一个成语形容我学习时的内心最适合不过了,那就是心乱如麻,根本读不进去书,多少次气的我妈直跺脚,拿起衣架就是一顿抽。长大后,开始慢慢懂事了,可是定力依然很差,但是我有在往好的方向努力,虽然我知道自己定力差,但是不能证明我这一辈子都是定力差的人,我已经比之前的自己好了很多。我相信,一切的不好都是可以改变的,元认知帮助我认清思考的思考,认知的认知,不再因为做事情而做事情,而是因为做事情而做事情,前一个是目的,后一个是过程。我想,这是我成长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懂的享受每一件事。
使用元认知认识当下的自己,我就会发现其实自己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最终的真相让自己不想接受却又不得不接受。例如每次和朋友聚餐饮酒作乐,过后总是懊悔不已,可是又总是按耐不住一次接一次的赴约。问题出在哪里?是喜欢朋友还是喜欢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爱玩的天性依然待我如初恋,从来没有离去。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做这件事?难道就不可以拒绝吗?追踪的答案便是:自己总是不想衡量利弊,每次也羞于开口拒绝别人。真相水落石出,越长大越孤单越希望有人陪,喝酒只是借口,陪伴才是目的。
好吧,既然知道了原因,那我努力充实自己,走出自己的温室,丰富自己的圈子,不再以酒当幌子接受孤单的审判。
该吃吃,该睡睡,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没心没肺,才能勇闯天涯。
小僧愚见,晨读有感
感谢剽悍一只猫内容组分享的这篇好文《元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