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下,才开始改变
假设你面前有两个按钮,
按下红色的按钮就能得到100万,
按下蓝色按钮则有一半几率得到1000万,
还有一半的几率是一无所获。
其实红色按钮代表工作,
蓝色按钮代表创业。
但不同的是,
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按下按钮就有钱出现。
我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做的决定会有怎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做的,
并不是在两个按钮中纠结,
而是先按下去。
似曾相识的辩题,之前有在「奇葩说」看过这个辩题。
辩论的是我们该选择正方,还是要选择反方?
不是选择,而是先按下去,是时候开始做点什么。
职场上,上级派下来一个项目,能选择「做」与「不做」吗?
不大可能做选择,是敷衍做项目,还是认真做项目?
尽力就去做,竭尽所能,回看昨日项目,突然发现,还是当初那个难度系数高的项目吗?
现在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o(*≧≦)ツ┏━┓拍桌狂笑
二、写写画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年某日某月,在和友人倾谈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绝佳的点子。
结果第二天回想,却想不起来具体交流了什么。
或者回想一下,刚刚上一顿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汤,跟谁一起吃饭?
不用24小时,2个小时前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
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这些点子或者菜式,虽然内化于我们的知识中,但是就好像散落在箱子里的乐高小零件,大脑找起来可不容易。
「写」就是把小零件拼成一个成型的乐高小人。
即通过“认知加工”,
我们将脑中浮现的思想具象化,
撰写成有逻辑的文字,
因此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写日记
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书写,
我们能将头脑中闪现的、模糊的、不成体系的想法,
组合成一套有条理的认知。
此外,也可以不断地回溯当下书写的材料,
反思、修改、加工,
看到自己的进步。
因此在接下来不断书写,记录,迭代。
反思,写下来的东西很多,缺修改和加工,那就翻翻「陈年旧账」,再次通过文字的形式迭代新认知。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篇文章或书籍,不同视角下也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三、结尾
又一天了,又一篇文章,
经历过脑海闪现灵感画面,
敲字时又忘记上一个小时想到了什么,
懊悔不已,
为什么不马上写下来,
深呼吸,继续,
我换一个故事,
写着写着,
上一个故事又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