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it for change

一、按下,才开始改变

假设你面前有两个按钮,

按下红色的按钮就能得到100万,

按下蓝色按钮则有一半几率得到1000万,

还有一半的几率是一无所获。

其实红色按钮代表工作,

蓝色按钮代表创业。

但不同的是,

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按下按钮就有钱出现。

我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做的决定会有怎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做的,

并不是在两个按钮中纠结,

而是先按下去。

似曾相识的辩题,之前有在「奇葩说」看过这个辩题。

辩论的是我们该选择正方,还是要选择反方?

不是选择,而是先按下去,是时候开始做点什么。

职场上,上级派下来一个项目,能选择「做」与「不做」吗?

不大可能做选择,是敷衍做项目,还是认真做项目?

尽力就去做,竭尽所能,回看昨日项目,突然发现,还是当初那个难度系数高的项目吗?

现在对我来说,小菜一碟。

o(*≧≦)ツ┏━┓拍桌狂笑

二、写写画画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年某日某月,在和友人倾谈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绝佳的点子。

结果第二天回想,却想不起来具体交流了什么。

或者回想一下,刚刚上一顿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汤,跟谁一起吃饭?

不用24小时,2个小时前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记不太清楚了。

这是为什么?

是因为,这些点子或者菜式,虽然内化于我们的知识中,但是就好像散落在箱子里的乐高小零件,大脑找起来可不容易。

「写」就是把小零件拼成一个成型的乐高小人。

即通过“认知加工”,

我们将脑中浮现的思想具象化,

撰写成有逻辑的文字,

因此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

写日记

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书写,

我们能将头脑中闪现的、模糊的、不成体系的想法,

组合成一套有条理的认知。

此外,也可以不断地回溯当下书写的材料,

反思、修改、加工,

看到自己的进步。

因此在接下来不断书写,记录,迭代。

反思,写下来的东西很多,缺修改和加工,那就翻翻「陈年旧账」,再次通过文字的形式迭代新认知。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篇文章或书籍,不同视角下也有不一样的解读方式。

三、结尾

又一天了,又一篇文章,

经历过脑海闪现灵感画面,

敲字时又忘记上一个小时想到了什么,

懊悔不已,

为什么不马上写下来,

深呼吸,继续,

我换一个故事,

写着写着,

上一个故事又跑出来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