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近日的真实经历,我们参加一个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午时间比较紧,小组就统一在酒店附近一起用餐。席间有一位伙伴即要自己用餐还要照顾她两岁多的儿子吃饭,感觉就比大家更加匆忙。中午时间,正好赶上孩子要午休,所以孩子吵瞌睡的哭闹和年轻妈妈的手忙脚乱就是席间不一样的风景。我很心疼这位妈妈,理解她的不容易,希望给她一些帮助,但她表现得即感激,又有些疏远。
还有另外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场景,早晨在电梯里,一位着急上班的妈妈,还要送小学二、三年级的女儿去学校。似乎女儿有什么事情没有做对,妈妈不顾周围有其他人,一直在气势汹汹训斥女儿。小姑娘表现得很难堪,想为自己辩解挽回面子又迫于妈妈的气势,只能低头不语。
类似的场景,会让我想到《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简称《消失》)这本书。
在《消失》这本书中,作者尼克尔斯医生用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叙述手法,几乎呈现了家庭完整生命周期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恋爱、结婚、生子、养育子女、子女离家独立生活、子女回家寄居、出轨、分居、离婚、再婚,等等。
此外,作者还对家庭中不同的关系类型如夫妻关系、父母关系、同胞关系、姻亲关系、子亲关系等对家庭成员的影响,以单独的章节进行呈现。让我们从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去探索每个家庭成员的心路历程和家庭系统的奥秘。
一、婚姻是两种文化的结合
在主人翁沙伦和斯图尔特的恋爱阶段,跟绝大多数的恋人一样,他们之间无疑是幸福的、甜蜜的,他们选择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之后,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而矛盾的产生,多数是因为两人源自不同背景的家庭。
结婚前,沙伦的家庭是纠缠型的,而斯图尔特的家庭是疏远型的。
家庭的生命周期,始于两个人缔结婚姻。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两个系统的事情。婚姻双方,来自两个不同的家庭,这两个不同的家庭系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关系模式、生活习惯、情感需求等。婚后生活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脱离原有的系统,构建新系统的过程。新系统从构建到磨合,到脱离原有家庭的纠缠,能够顺畅运行,需要双方原生家庭的共同努力。
当两个人一起生活时,两种不同的情感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情感文化。正如你所看到的,两位伴侣必须决定来自各自家庭的哪些礼数与传统会保留下来,并创造出他们自己的传统。在此过程中,这对夫妻双方的父母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批评他们的女婿或儿媳,以及他们身后两个大家庭的传统,进而帮助孩子们把矛盾降至最低。如果一位家长贸然提出批评,无论儿子还是女儿都有可能悄悄地但坚定地维护自己的配偶。这与谁对谁错没有任何关系,而与忠诚有关系。涉及心之所属,如果你不向着我,你就是反对我。
这个片段的内容,告诉我们在新家庭成立之初,夫妻双方要从各自原生家庭的文化和习惯中,缔结出自己小家庭的文化、习惯,这是双方磨合的过程;双方的父母不要过于干涉小夫妻新家庭的生活,也不要批评对方身后的家庭及其传统;当小家庭与双方原生家庭产生冲突的时候,小夫妻首先是要维护夫妻间的关系,而不是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我们现实生活中夫妻间的矛盾,有很大比例是因为一方观点跟另一方的原生家庭有冲突导致的,如果能够遵循本文中的处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夫妻矛盾的产生。
二、孩子的出生打破夫妻间的平衡
在书中,作者写到:
一个孩子的出生需要家庭结构方面发生剧烈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可能其中一位或两位父母都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两位伴侣的分工必须实现差异化,这样才能满足宝宝的各种需要,如进食、换尿布、洗澡,并且还要适应由此带来的对两个人可支配时间的限制。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家庭也是这样的。小夫妻经过磨合,能够和谐相处了,但随着孩子的诞生、事情的增加、双方情感重心的变化等原因,夫妻间的关系又会面临新的考验。怎么办呢?
片段中告诉我们的方法是分工的差异化。
差异化分工,意味着对之前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模式做出调整。例如在婴儿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宝爸、宝妈的工作性质,做更加适合这个家庭的分工调整。
除了大宝的出生,后续可能还会有二宝的出生,以及每个孩子会成长到不同的年龄阶段,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这些都是家庭系统的成长经历。我们已经明显看到,家庭系统就是不断变化、调整、再变化、再调整的过程。
在家庭的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一些普适性的原则适用于大多数家庭?
三、健康家庭的结构特征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提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消失》这本书中,作者讲到:
什么是理想的家庭结构?其实并没有。家庭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它们反映了文化偏好(例如,在有的文化中家庭以儿童为中心,而在有的文化中,家庭以成年人为中心)和独特的需要(例如在单亲家庭里,年长的子女可能有必要承担相当比例的教养责任)。我们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很多夫妻即使不常见面,也过得很幸福。这些关系的稳定性及其说取决于某种抽象的准则(“家人应当和睦相处”),倒不如说取决于两位伴侣是否更适应疏远状态。
尽管没有一个最优结构的标准,但健康家庭通常具有三个结构特征:清晰的界限、等级结构和灵活性。
理想的家庭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都遵循着基本的原则。在上文中,作者提到了清晰界限、等级结构和灵活性三个要点。
首先,在健康家庭内部,各个成员之间有清晰的界限。
我们说,家庭是个系统,系统具有整体性,要能够完成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中的成员是一个完成的群体,共同履行家庭的责任。同时,每一个家庭成员又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与众不同。即使是幼小的家庭成员,也应该受到尊重,承认他们是拥有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个体。
其次,健康家庭存在权力等级。话语权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有比孩子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孩子需要尊重父母的权威,对父母有敬畏之心,明白自己在家庭系统中不能超越父母的位置,保持家庭辈分的有序性。
而且,在家庭系统中,不仅是父母高于子女,夫妻关系也是高于亲子关系的。
第三,健康家庭中的角色具有发展的灵活性。家庭是发展变化的,同一个人,在家庭的不同阶段,以及面对不同的家庭成员,其角色是灵活变化的。
例如,沙伦在结婚之初,她是斯图尔特的妻子,在家庭中她只需要扮演好妻子的角色;当儿子出生之后,她即是斯图尔特的妻子,又是儿子的母亲,面对斯图尔特的时候,她是妻子的角色,面对儿子时,她又是母亲的角色。
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发展,以及家庭中成员的变动,沙伦的身份角色会增加,面对不同的家庭成员,她会是不同的角色,就需要灵活切换自己的不同身份。如果身份错位,关系就会出现问题。其他家庭成员也是如此。
除了以上三点,结合书中其他部分的内容,我想做如下补充:
第四,健康的家庭,成员间的责任是平衡的。
书中讲到,在儿子詹森出生之后,丈夫忙于工作,回家之后,对家中事务及儿子无暇顾及。儿子又是很有能量,需要母亲给予大量照顾的,为此,沙伦疲惫不堪,陷入抑郁。
就象窗外的两棵苹果树,承受的压力不同,给予的养分不同,结果就成长成不同的状态,生长出不同的果实。
所以,在夫妻之间,在家庭成员之间,爱与责任的付出,是需要有回报的,也需要保持适当的平衡,否则过载的一方容易出现身心健康问题。
第五,家庭成员之间需要保持爱与信息的流动性。
无论是爱的表达,还是日常事务的协作,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恰当的沟通,才能让爱流动起来,也把自己的需要准确传递给对方。
沙伦的抑郁,斯图尔特的出轨,有很大程度上源于双方的不表达,各自认为对方应该理解自己。但是,每个人都有完全独立的思想系统,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应该。
在沙伦与詹森的母子关系中,沙伦的强势、不倾听,阻断了母子间信息的流动、爱的流动,所以导致母子关系的恶化。
所以,一个家庭,家庭成员间如果能够遵循清晰的界限、父母的权威、角色的灵活、责任的平衡和爱的流动,那这个家庭就能够保持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