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场景:
爸爸平时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偶尔参与孩子的教育一般容易被妻子数落,也慢慢习惯做甩手掌柜;
妈妈忙得像像陀螺连轴转,从作业辅导到兴趣班,从吃喝拉撒到情绪管理,操持家务、买菜、带娃......也习惯于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孩子的一切都掌控于手中,不给孩子单独的生活成长空间;
而孩子呢,背着父母太多的期待,每天都生活在妈妈“不要干这个、去干这个”的种种唠叨下。慢慢地他只会越来越对抗、越来越叛逆,与父母渐渐疏远......
即使你不熟悉,你肯定也听说过“平时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丧偶式育儿”这些名词。这些名词,其实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当下中国家庭亲子关系的一面。这种情形,用一本书的书名来形容其实最贴切不过:《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
虽然为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但我们可以相信,在中国式家庭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应的影子。在如今,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这种困境,导致家庭问题不断产生。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简称《消失》)以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视角,带着读者亲自观察家庭中的各种问题。《消失》描述了一个遇到障碍的家庭,干预过多的母亲、置身事外的父亲、渐行渐远的夫妻关系,儿子偷偷看情色书刊、叛逆,女儿乖巧但郁郁寡欢,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可见的最普通的家庭。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表面上,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他们的问题,从书另外一位心理咨询师看来,萨拉萨尔一家存在的问题过于琐碎了,没必要开展进一步的治疗。
但我们随着书中情节的推进,跟着治疗师对家庭背景的了解,家庭内部的结构逐渐清晰,每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需求慢慢展开——
母亲沙伦生长在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母亲的父爱她,但把她当作他们自己的延续,并未真正承认她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因此,母亲渴望一份亲密的关系,会依然积极参与父母家家庭生活;
父亲斯图尔特生在在关系疏远的家庭,书里讲到父亲斯图尔特获得某种职业成就的时候,依然会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而她的反应依然极度冷漠,就像用针扎破气球一样刺伤他的自尊心。因此,父亲习惯掩饰自己的情感,并逃避关系中的问题;
喋喋不休的批评逐渐动摇儿子了詹森的自尊,因此詹森竭力追求自由。他以为,一旦他离开父母的家,他的问题就会不复存在;
女儿希瑟总是闷闷不乐、她总在阅读,尽量回避参与家庭争论。她看上去总是郁郁寡欢,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独自思考上。
看上去,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问题里。这样的家庭很多,很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可以慢慢转化,但是很不幸,这是一个转化遇到障碍的家庭。
而且,人类其实是相通的,遇到的问题也相近,解决方式也大同小异。
家庭中存的问题很大部分是因为家庭成员对家庭关系都有一种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的观念。
什么是线性因果关系?
比如说A是B的起因。这种因果关系对于某些事非常适用。如果你的绿植变黄了(结果),那就着手寻找一个简单的原因。最终证明,光照不足或浇水过多可能是你的花长势不好的原因。
这种单一的线性因果关系的观念,会让家庭成员相信所有结果(B)都是由某一个(特定的)原因(A)导致的。儿子詹森认为,是母亲过分的要求令他产生违拗的心理(“如果她更理性一些, 我应该会按照她所希望的去做”)。而母亲沙伦认为,如果詹森刚好按照她所要求的去做了,她也不会喋喋不休地批评他。他们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另一个人改变了,事情就会好起来。一旦家庭成员陷入这样一个反复出现的循环中,改变便极少发生,因为这个循环中的参与者并未打破这种循环,而只是将其更强烈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 家庭关系中比这个要复杂一点。从循环因果关系的角度看,人的行为是一个重复循环中的一系列运 动或反向运动,或者说一个系统。
请记住,家庭关系是一个系统。
这在我们中国人反而是好理解的,我们熟悉太极理论就是一种系统。书中其实也恰恰选择了中国太极图作为夫妻关系的解释。
太极图中,代表阴阳的黑白两色在一个共有空间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婚姻关系就像图中所展示的,两个人在一个共有的空间内生活——婚姻关系所构成的空间。 一对夫妻之间的关系绝不是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二者构建了一个新的社会单元、一种新的伙伴关系。
有了孩子以后,家庭关系依然是一个系统。不过,这个系统更复杂了一点,相互作用的,不断循环的因素更多了。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变化的三角形。当夫妻关系出现问题,相互之间开始疏远时,与孩子比较亲密的母亲,会把时间更多的花在孩子身上,心理上把孩子当作丈夫的替代者。而这种纠缠又会加剧夫妻间的疏远,同时,也会让父亲很难与孩子建立亲近的关系。
从某种程度上讲,詹森的叛逆源自他母亲的占有欲,而这种占有欲是其父亲退避三舍的产物。
我们可以想像,如果这种关系再加入双方的父母,以及其他关系,那会更加的复杂!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系统中,却很少有人通过主动改变自己来改变对方。我们多数人习惯抱怨,这些抱怨的共同点并不仅仅在于责备什么,也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多数人都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对方,对方需要改变。
不过《消失》不这样认为。我们将婚姻关系看成循环状的,就像太极图。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行为是一种对应关系,以此类推。他们的行为是具有相互作用的,不断循环。用说教、指责的方式试图促人改变是徒劳的,要想改变他人甚至改变系统,需要自已开始改变。
虽然家庭关系的优化是需要整体调整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到这一点,就可以把自己当作那个发起改变的人,让自己每个细胞都散发出来的能沁人心脾的深度影响。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像,在一个家庭中,如果一个伴侣做出了改变,婚姻关系会出现变化,而另一个人也将自动做出改变。如果一个女人希望改变她的伴侣,实现这一愿望的唯一方式是改变她自己。 她控制得越少,他反而参与得越多。
所以,改变要从自己开始。
要想拥有健康而幸福的家庭,让我们从调整自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