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了一本书,经营幸福的家。作者是伊莱恩卡尼吉布森,她是乔治亚洲亚特兰大市的Link咨询中心的婚姻与家庭治疗培训学院院长。从事注册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50余年。她将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告诉我们怎么样去经营我们自己的家,下面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这本书。
文章的开头,作者告诉我们传统的家庭由于成员很多,所以会形成一些复杂的关系,比如说妯娌啊、嫂子和小姑子、嫂子和大姑姐等等,这些关系经常形成三角缠,让人处理起来非常头疼。这个后面我们会有一章单独说明这一三角关系的处理。
现在我们的家庭关系,虽然不复杂了,但是家庭的结构和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很多新型家庭,像美国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和同行伴侣家庭,这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家庭问题频发和个人精神健康出现危机的原因。
传统的心里治疗方法是直接治疗个人的身心健康,现在的治疗更多是把个人的问题放在家庭系统中,通过调整和改善整个家庭关系,让个人和整个家庭都受益,所以,我们先要对整个家庭系统进行探索。
作者有一个观点让我很有同感,她说一个健康的家庭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韧性的家庭,这些家庭擅于利用手中的资源渡过困难或危机。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些家庭非常和谐,氛围很好,整个家庭其乐融融,好像根本就没什么愁事。其实,每个家庭需要面对的事情都差不多,只不过有些家庭习得了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所以处理起问题来很容易,或者说他们是在问题中成长的。
家庭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会影响一个人处理所有其他关系的模型,是人类行为背后的主要驱动之一。这里的家不但是指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小家,而且还包括传统的大家庭。具体来说是三代家庭,从爷爷、奶奶开始一直到我们这一代。哪怕是有些亲人不在了,但是他们还会对我们产生影响。
当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我们会非常有安全感,即使收到创伤,也会很快的恢复。但是如果我们的家庭缺少爱,在家里受到过严重的情感、身体和语言虐待,那么创伤者会处在耻辱和内疚的长期痛苦中,被抑郁、焦虑和低自尊困扰,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家庭治疗改变的。
我们很多人认为,家里的成员出了问题,可能是由一些线性的因果关系造成的,但是治疗师会认为是因为循环关系的原因。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有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儿子、女儿。15岁的儿子逃学吸毒,他把原因归结为对父亲很生气,因为父亲老是在家呆着,不出去找工作,这是线性的原因。但是治疗师通过交谈发现爸爸除了失业之外,还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包括妻子酗酒和儿子出格都会对他产生影响。母亲因为儿子和父亲的情况,让她沮丧又气愤,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让他担忧。儿子青春期开始与家庭分离,所以感觉又生气又害怕。女儿担心父亲的健康,担心这个家散了。这些就是循环关系。所以,要解决男孩的问题,需要处理好每个人的问题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系统理论就是建立在如果我们解决好了这些循环关系,我们才可能解决好每个人的这种假设的基础之上。
接下来,我们看看家庭是怎么塑造人的。上面我们说过了,我们把家庭系统分为三代,想要弄清楚家庭系统情况,必须知道三代人的信息。 接着要建立家长权威等级。为什么要建立权威等级呢?这里面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想想你最希望你的孩子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是快乐,我家孩子只要快乐就好,其实不是。
作者告诉我们,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拥有安全感。当一个孩子感到安全时,他就能够自由的体验快乐,发挥创造力,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幽默感,心中也会充满爱。安全感也能让孩子充分地、自由地体验愤怒、失望和悲伤等负面情绪,并且恰当地表达这些感受。
所以,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就是要在家里建立父母的权威,这里面有个难点在于怎么样坚持对孩子说不。我们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说了两三次不之后,最终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最后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在家里建立规则很重要,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建立权威等级,引导孩子知道规则和底线在哪。
但是这个权威不是一成不变的。等孩子长大成年以后,家里的权威等级就会发生改变,这时候子女有了自主性。会出现仍然对父母言听计从和强烈反抗父母控制两种情况,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的应对方式。
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都有哪些风格的家庭,他们塑造了什么样的孩子和什么样的互动方式。
第一个是民主性家庭。民主性家庭的孩子拥有发言权,家长也会参考孩子的选择和意见。然而,最终决定还是由家长做出。父母制定的规则是明确的、公平的、灵活的。这样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有一定的自主权和边界感,家庭氛围和谐,孩子有安全感。
第二种是专制型家庭。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发言权。父母制定的规则可能不公平或不明确,当规则被打破时,父母会坚持让孩子承担后果。然而子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口中的后果和实施得到惩罚是不公平的,有时甚至是莫须有的。比如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被责骂和体罚,这就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应该的。
第三种就是放任型家庭,孩子经常“统治着全家”家庭中很少存在规则,孩子违反规则也无须承担真正意义的后果。
相对于民主型家庭,后两种家庭存在问题,过度管理和管理不够,这样会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带来困难。
下面我们来看看家庭系统里的边界和子系统。家庭系统里,父母为一个子系统,孩子为另外一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清晰明确的功能,子系统之间也有明确的边界。各个子系统成员,特别是父母,要互相配合,履行责任,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有边界,家庭子系统之间的边界也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事明晰型。这个是最理想的,因为他明确又灵活。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养育和支持,并拥有适当的、符合自身年龄的心里自主性,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尤其重要。
第二种是僵化型。在这样的家庭里大家关系比较冷漠,家里人有距离感和隔膜,各干各的,这种类型家庭的孩子,长大了也会自我封闭,跟外界联系不多。
第三种类型是纠缠型。就是父母一方过多卷入孩子的生活和过于亲近生活,而忽视夫妻之间的关系,造成夫妻之间关系出问题,使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受到阻碍。
想要能够拥有明晰型的边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避免孩子升级到父母的子系统和祖父母降级到子系统。这里面作者举了个例子,她16岁的时候,父亲骨折,她的妈妈不会开车,于是就由她代替母亲处理父亲和弟弟、妹妹的生活,这让作者感到悲伤和沮丧,最后,在作者的坚持下,母亲才学了驾照,生活才回归正常。还有一个就问题就是祖父母过多干预父母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在祖父母的袒护下做一些破坏规则的事,这种问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其次,我们要改变不健康的僵硬边界。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关系僵硬,可能会产生抑郁的情况。所以要多进行沟通和亲子活动。
最后,家庭和外部世界也要有一个边界,不要过于开放和封闭,才是健康的边界模式。另外,子系统的变化,比如生命周期转折点、生活危机和离婚,功能不足和功能过度,角色和规则的变化都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在一个家庭系统中,沟通是很重要的。好的关系依赖于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应是一个允许表达情感和需求的空间,倾听并重视成员们遇到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避免问题升级为难题。我们先来都有哪些沟通模式,书里一共描述了五种:
讨好型:不惜一切代价取悦他人的人,通常表现得软弱和被动。
指责型:非常挑剔、不讨人喜欢,经常指责别人。
超理智型:非常有逻辑,但害怕面对感受。
打岔型:在交流过程中,不考虑别人,采取转移话题或者分散别人注意力的行为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
一致型:在沟通中,语言和情感上表达一致的人。
在和他人沟通的过程当中,不知道大家是要选择更“正确”还是更“快乐”?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很多人会选择更正确,而不是快乐,而且这种选择是无意识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分享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想法和感受,因为他们害怕最反感会不悦或者拒绝,但是只有分享出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会让自己有安全感,才会最终解决问题。
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沟通,作者总结出了健康沟通的四个要素:
第一个是体现你的存在。你要关注参与对话的其它人,避免外界的干扰。
第二个要素是增加眼神的交流。通过眼神交流发出信号,让对方知道你在参与、你在关注他们、你对谈话很感兴趣,
第三个要素是用心倾听对方。倾听需要关注,不仅要关注对方的话语,还要关注话语背后隐藏的含义,这意味着我们在沟通中需要关注对方的感受和想法。
第四种是使用“我”作为主语。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把我当做陈述的中心可以让倾听者更容易听懂说话人表达的意思,因为带着防御和警惕的谈话很难抓住倾听者的注意力。
大家可能认为做到这些太难了,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练习。比如举行一些家庭会谈,一周一起吃几次饭,多创造一些沟通和分享的机会。
说完了沟通,我们来看看怎么样在家庭中保持各自独立又紧密的关系。一个健康的家庭,允许每个成员在情感上独立,有自己的思想,能体验自身感受的同时又能与其他成员保持情感联系,既不过于紧密也不过于疏离。让每个成员都能有自己的身份认同,正确的评价自己在所属团队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我们先从依恋说起。依恋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他是身体上的,也是情感上的。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烦躁时能得到安慰,在希望独立时能得到支持,那么这就是安全型依恋,会让人有安全感。
讲到依恋,就要提到家庭的情感紧密和疏远,我们先说说情感紧密性。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对于紧密性的要求有所不同,也会因人而异。在孩子2岁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可以独立探索世界,但是仍然需要紧密的情感连接,家长应该以紧密为主,建立较高的情感亲密性。
到了青少年时期,就成了权力之争,这时家长应建立明确的权威等级制度,让孩子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开放、灵活的家庭氛围。
等到成年后,很多人还是选择和父母住在一起,这有很多原因,可能是经济上的,也可能是父母不愿意放手,但是如果处理好了,会对家庭有所帮助。
接下来我们看和大家庭的情感紧密性,家族聚会一直是家庭亲密性的一种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聚会,甚至有的老年人都会对此表示反对。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下面我们看看心里自主性和个体性。我们每个人都要离开原生家庭,但是很多人还一直固守着儿时接受的信息和观念,无法真正做自己。一个72岁的老人,在丈夫去世后,想去巴黎旅游。但是她却一直纠结要不要去,心中非常焦虑。原因是她的父亲是一名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士兵,并且赴法国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这段经历给她的父亲带来了精神创伤,他直言永远不想再踏上法国的土地。这位老人把父亲的恐惧和他所传达的信息都刻在了心里。后来作者帮助她发现并坚持自己的信念,将她自己的信念和父亲的信念区分开,让她的焦虑烟消云散,实现了愉快的法国之旅。
人一定要拥有与自己建立连接的能力,这样才能与家庭中的情感反应分开,不仅能自由选择如何反应,也能自由的选择如何感受。
家庭是一个情感系统,这个情感系统应该保持独立而紧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同时又能对他人保持同理心,这才是健康的系统。
前面说过,家庭中有很多三角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三角关系对家庭系统的影响。研究认为:每当两个人的关系变的太亲密或太疏远时,他们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就会变的焦虑,此时,他们会将第三个人或第三件事物牵扯进这种关系,以此来减轻焦虑,并稳定家庭系统。
我们先来看看孩子被拉进三角关系的情况。第一种是孩子被当做拯救者的情况。有个叫露丝的女孩,她出生在一个重组家庭中,为了缓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她会帮助其中的一方做他应该做的事。比如母亲让继父倒咖啡,父亲拖延或者拒绝时,露丝就会去帮继父做这件事。同样,继父让母亲买番茄,母亲忘记了,继父和母亲争吵后,露丝也会自己去买番茄来缓和矛盾。甚至这种模式会在家庭以外的关系中,不断地重复。这种情况很多孩子是无意识的,所以当孩子发现了这种三角关系之后,要及时的觉察和处理。
还有一种是孩子被父母化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单亲家庭中特别容易出现。孩子在做了很多父母应该做的事情之后会觉得力不从心,然后自我牺牲,以至于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
下面这种情况更可怕,孩子被拉进来充当病患角色,以此来帮助父母缓解焦虑。这个病患可能是身体上的、情感上甚至是精神上的。比如个叫汤米的小孩,患上了学校恐惧症。他的父亲克拉克带儿子来咨询。父亲说自己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并且自杀过。儿子可能感受到了父亲的痛苦,让自己被生病,以便在家呆着照顾父亲。最后,作者通过让汤米感受到父亲已经变的越来越好,让汤米重新回到了学校。
在生活中还会出现把大家庭中的成员拉进来三角化,形成多个三角关系,甚至把家庭外部成员拉进来三角化的现象,大家应该注意觉察和处理。
书里面还提到一个由出生顺序带来的个体差异。比如老大很多会拥有丰盛且有成就的一生,老二会更擅长体育和艺术,最小的孩子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上更优秀。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长子和最小子女的特征。这使得父母一方可能会将出生顺序和自己想同的孩子拉进三角关系,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对于这些三角关系带来的问题,可以通过重构尽行解决。就是把个体出现的问题拉进关系中,通过解决关系代替直接解决个体的问题。这是我们说的三角关系。
一个家庭会给每个人留下很多遗产,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这些遗产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独立,甚至是他们的婚姻和子女。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本,记录着我们和父母之间、和手足之间的权利和债务,账目越平衡,我们生活的越充实、越自由,越容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有些遗产是能看见的,比如金钱的,有些是看不见的,比如忠诚,对于家庭的忠诚有些给家人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这些忠诚包括家族的公开规则和期望。比如说意大利裔美国黑手党家族的加人,在出生之前就要求他们忠诚于组织,如果想脱离就会被家庭驱逐,甚至被谋杀,简直太可怕了。还包括家庭当中的一些政治和宗教信仰,都会影响下一代的生活。
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家族史,包括与性别有关的家庭遗产都被遗传下来。比如说,女性应当成为教师或者护士,女性不适合运动,男性要当工程师,男性不能情感外露,这样的例子很多。
有些很糟糕的遗产,像是自杀这样的悲剧都会遗传下来。肯德乐等人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多起家庭成员重复自杀的案例,得出结论:在经历过自杀死亡的家庭中,其他家庭成员企图自杀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接下来,我们看看秘密对于个人和家庭关系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这个无所谓好坏,但是我们要清楚保守秘密和公开秘密都会影响家庭的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有太多东西需要共用。所以,有的家庭成员需要有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他体会到与其他人分开的感受,对于他来说,这种分开很重要,也很健康。
有些秘密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有的是为了保护家人。比如说许多父母犹豫是否应该让孩子知道已故家庭成员是死于自杀的。这些父母想保护孩子,不让这些信息对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影响。但是在分享的时候,需要考虑措辞、内容多少以及孩子的年龄等因素。
秘密可以带来羞耻和内疚感,作者告诉我们,在家庭系统中,家庭秘密可能是一股毁灭性的力量,即使我们不知情,同样会伤害我们。所以,要调整家庭关系,可以从秘密入手。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告诉我们故事、神话和仪式的强大力量,其中有一个关于作者父亲的故事让我很感动。他说他父亲年轻时在家里的杂货店工作,跟供应商很孰络。有一次,一个供应商告诉她父亲,有一家软饮料公司要在镇上建一个饮料分装厂,并问她父亲是否有兴趣拿下这个工厂的特许经营权。如果抓住了那个机会,我们就会变得相当富有。但是她的父亲拒绝了这个机会,原因是她父亲认为这种饮料对人体有害。她父亲说,做人要有良心,所以他不能生产和销售这种饮料,哪怕是放弃眼前的巨额利润。
正是因为受到家庭的影响,作者始终选择在这家非盈利的社区咨询中心一直工作了50年,而别人都为了挣钱,自立门户,只有她一直坚持在这里工作,完全是父亲正直的价值观的影响。
最后,让我们用论语中的一句话结束对这本书的分享。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当我们把家庭经营好了,关系和谐了,父慈子孝,我们才会在处理社会关系方面游刃有余,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