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着壹默了然的文章,就像读着自己的过往。那些共鸣的感触一丝一丝的在心底蔓延开来。
文中写道:比如,受你影响,我开始重新练毛笔记,比如,拿起了已闲置箱底多年的lamy。我曾经是多么感恩海外滩的那杯咖啡,感恩那些“我喜欢你”“我懂的”“以后有事跟我说”之类的话语。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对你很认可之后,就特别愿意同你说话,大事小事、掏心掏肺。这个世界能要个说话的人太不容易了,我愿意说,你愿意听。所以我把你当朋友,一个难得有缘而又有话说的朋友。
文中又写道:每次发生矛盾,你总能联系到马斯洛的第四层需求,你讨厌的,怎么好像都是你自己的弱点,当你冷冷的说,我们只是同事关系。羡慕很会说话的人,那至少是情商高、修养好的表现之一,但同时很会说话的人,不走心的居多,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你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我当朋友,像所有经典而狗血的分手桥段一样,删除了你的微信、拉黑了你的QQ,和一切我能想到的所有关于你的记录。
今天一天的时间,反复看壹默了然的文,回忆、假想,再回忆、再假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就如我以前的一个同事,统计文职因车间生产紧张,领导安排去车间协助生产,一下午的时间,她毅然决然的辞职,现在在另外的一家公司,各方面待遇要好很多。去车间动手干活,触动了她的底线。
这件事很多人都不怎么认同,但这就是“小我”,套用七哥的话,每个人内心都住着“小我”,我们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那个自己就是“小我”,有时候我们自己不抱怨、不心烦,但别人会来招惹我们,这就是他们的“小我”在起作用,但我们一般都会去接招,会气愤、会反驳和解释,甚至会在自己的心里结成一个死结,不能碰触一触就疼。
有人说:“对别人的挑衅不理会这样会不会太懦弱?”我以前一直秉承的原则就是“狗咬我,我都快被咬死了,当然会去咬狗”,现在才知道,我的以牙还牙的理论多么可笑。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好的报复”生活的更好,是为了自己,或许每个人都经历过掏心掏肺的付出,然后换来撕心裂肺的结果,所以有些话,只能放在心里,时间会告诉你一切,这只有强大的人才可以做到。
每次“小我”出现,一定要问问自己的“小我”要做什么,让那些个“小我”无法走进我们的生活,我要做阳光、快乐的人,其实也不会很难,睁开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天的蓝、太阳的暖。
没有过不去的经历,只有走不出的自己。做自己,找到你想要的那个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努力了、珍惜了、问心无愧。
如此,就好。
一杯清茶
2015/12/13 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