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汉语,目前来看,我再没有别的可以熟练运用的语言。你们会问,那英语呢?作为90后出身于小县城的我,初一才刚开始接触英语这门学科。并没有老师会纠正你口中说出的单词别人是否听的懂,而每次大考中只需要应付非常简单的口语小测试。
所以,我说起英语来,总感觉还在说中文,很是生硬,不如说是中文拼音发音版的英文。有的时候,实在嫌弃自己的发音,就找出美剧跟着练。可是奇怪的是,总也发不出别人的那种丝滑婉转,弄不懂舌头和牙齿到底该怎样纠缠,急躁的时候我就站在电视机旁原地跺脚打转。
事后我会冷静的想,虽然不同人种,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但是嘴巴和舌头的生理构造终究是相同的吧。他们也不会长着两个舌头,舌头上更不会有着强健的负责发音的各块肌肉。
如果说以前不会说英文会影响到交流,但是如今只要拿出手机打开翻译软件,你只管用本国语言尽情流畅的说,语言的障碍问题只管交给科技就好。
基于我的工作环境和行业,服务对象中有一小部分是外国人。基于他们多半已经在中国待了很多年甚至已经定居的情况,我会利用本国优势,首先就问他们:“Can you speak Chinese?"有的老外会很自信的直接回应:“我会说中文。”还有些会很真诚的说:“会,但是只会一点点。”这是我最喜欢听到的两种情形。对于前者,我们通常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交流。对于后者,我会尽量以词语和他交流,简化语言,少说复杂的句子。然后辅佐双手和眼神,虽说有磕磕碰碰,但也不会影响业务的办理。我也不禁感叹肢体的表达能力竟是出乎意料的有效。也忍不住会想,某个场景下两个互相完全不懂对方语言的两个人,没有手机,如果仅限肢体表达,那么到底最终能否听懂对方的意图呢?
因为上学期间学校对于英语口语和听力方面的培训及其匮乏,而后自己又没有主动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补这个薄弱点,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这方面能力是越发退化了。好几次我想去弥补这个缺陷,但是却无从下手。难道要从枯燥的音标开始么?我印象中初一的英语课堂上老师从来都没有正儿八经的教过音标,而直接带我们开始读背一个个英语单词,根本没有读过几个标准的发音。
也是奇怪,我那时的记忆力却是超出平均水平很多的,背默单词我几乎都没有错过,可我从不会去留意单词后面的音标注释,这么多年英语也是硬生生的这么学过来了。
我想着,苦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如果只是可以做到熟练应付英语书面题,而不会说也听不懂,就等同于语言失去了其基本交流的功能,这份困惑和惋惜在我心头随着时间慢慢推移。那如今再不需要去硬头皮的分析语法复杂单词朝纲的晦涩长文,也不需要被ABCD四个差不多的选项绕的头昏缭乱。那是不是要重新学习这门语言呢?
虽说只要带上一部手机就可以畅游全世界,但是很多时候我都会想象自己不用借助手机,深秋满地落叶,我穿着卡其色立领风衣配深蓝色利落牛仔喇叭裤,漫步在城市街头,当遇到老外问路时,我可以大方自信地用流利的英语给他指路。也期待夏日身穿一件白色棉麻无袖连衣群,坐在国外街头的咖啡馆,可以看着菜单从容的和服务员大声说出我喜欢的饮品,或者遇到两三个外国人,可以直接看着他的眼神和他交流,体会他们的文化,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我要开始向着目标动起来了,为了遇到那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