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
看上去这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小学生也可以完全无误地读出来,还能给你解释出字面的意思。对大人们来说,这也是一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道理。那我们试着继续往下问,“什么样的自己,才是自己?”,“你确定现在的你的样子是你自己?”,“你确定是为你自己而活?”……如果你回答不出来,那就继续看下去。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还是请你看继续看下去,指出我的不对。
很少人能回答出这个问题,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需要静下来后,不断在心里造出一个“自己”,然后推翻;再造一个,再推翻。如此往复循环,花去大量的时间也只是不断的自我否定而已。但有少数人他们只用了很少的时间便非常清楚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都是为成为那个人而努力,即使中途改变了方向,但依然会向着心里啐啐念的那个方向走下去,最终成为那个自己。
跟自己做一个类比,或许你会发现下面这段话中有当下的自己。
绝对多数的人,他们一生都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为自己活着。“他们在大约三十岁以后就放弃了个人抱负——说真的,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几乎根本放弃了自己是个个人的意识——主要是为别人而活着,或者干脆就是被单调无味的生活重轭压得透不过气来。”
过了三十岁的人,基本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小生活,不管在虐得多么地体无完肤,但只要回家,回到自己避风港后,在熟悉的小情歌、小淘气、小被窝的状态下,心中大喊一声“回家真好!”,那种大权在握的良好感觉,再大的伤害都能自愈。即使第二天一样累成狗。现在能安逸的享受时光,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如此吗?何必要挣扎,那个自己到底是谁?有那么重要吗?
活在当下,就是小幸福。活在当下,你无言以对。你确定现在的你是你?
用“自我实现的预言”去发现隐藏的自己。
要从小幸福中走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除非重新认识自己。而要真正的重新认识自己,特别是在成年后,所有意识形态已经完成习惯之后,那重新长出的一双长在我们身体之外的眼睛在哪里?我们应该怎么发现被忽略掉的自己?
心理学的有一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就是说,我们经常说的话,是真的有可能成为自己的生命预言的。人从来就是最自恋的,自己经常说的话,当然是自己最爱的话了,也是正确的话,不然怎么会常常挂在嘴边,而且还要下意识地维护这个预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内在意识会推动本人实现预言的自我实现。
关于这个概念,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女人总是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你可以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她的生命预言,她找的男人都不会是好东西,因为找了好男人,就意味着她常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了。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了,因为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过来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我的心理医生朋友。
她的朋友们质问家暴男,你难道不知道她有多不幸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她!
不过,我的心理医生朋友不同,她没有参与指责,而是问,请告诉我,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能不能讲讲细节。
细节是魔鬼,魔鬼般的细节一讲出来后,所有人鸦雀无声,再没有人去指责这个男人。
细节是,他们因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为做菜盐放得不对,越吵越激烈,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我爸打我妈一样!
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这样都很奇怪,我平时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这个女人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刚喊的时候,男人没做什么,但她癫狂地喊了很多次后,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在男人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他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是一个好男人”,结果被妻子的预言“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给洗掉了。
女人预言了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而当她真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会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坏男人,这样虽然她活得痛苦,但却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好男人嘛!
故事虽然不是唯美的那种,但家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如果学会使用“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去分析原因,或许你可以帮助周围的人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
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抄袭布莱克的《老虎,老虎》的作品、在当地报纸上发表爱国小诗、写乔治时代风格的“自然诗”,写失败的短篇小说,还参加文学活动,给学校写赞歌,写打油诗、甚至模仿阿里斯托芬的风格写了一部押韵的完整的诗剧……而这些不花力气就能写出来的作品,不能为他带来乐趣。为此,他花了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同的写作练习,直到他30岁时完成他的第一部完整的小说《缅甸岁月》,直到后来的《动物庄园》、《1984》。在他回忆为什么写作时,他说他从小就已经明白了最终要成为一个作家,并且常对自己说“或迟或早,我会安下心来写作的”。
在这一点上我倒是很象这位英国大作家,我也时常这样对自己的说,“日子早晚会变好的。”、“婚姻早晚会幸福的。”、“英语早晚会学会的。”实事上也正是如此,为了不对自己失望,便会经常以上面这些话来提醒自己或者是“推动”自己向那个方面前进。之前也我写过一篇关于学习英语“再向虎山行”的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几乎零基础的学习是相当痛苦的,“英语早晚都会学会的”一直都被当做安慰剂,每试必爽。很好用。反而学起来更轻松了。
有意识地向别人说出要做到的小目标,不断重复提醒自己,并行动起来,你会感到自我实现其实不难,向乔治·奥威尔那样,始终没有停止过对于写作的自我实现,最终成为了自己小时候梦想的那个人。
我的周围是一群想成为“不同于常人的、能不断迭代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在这个圈子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律、自信、善于执行,坚定、坚信、善于学习。并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学到知识去影响周围的人,并在这个过程收获友谊、财富。他们或许刚开始寻找、或许早已标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只有活出自己,才能成为自我。为此,努力地践行,死磕着自己。Everday!
写到这里,还是没有给出“我怎么知道现在的我不是我?”的答案,原因或许是——现在的我真的不是我,未来的我才是那个我想要的我。你呢?有没有个更好的你在你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中被自己预言正确呢?
答案只能你给你自己。
乔治·奥威尔引用了圣经《失乐园》中的两句话,在《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来说明,他感受到使用“词语”带来的乐趣。
这样他艰辛而又吃力地
他艰辛而又吃力地向前
但在我看来,“艰辛而又吃力”的潜意识里或许就隐藏着他成为自我的“英雄之旅”。
- 你的点赞和转发是我前行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