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琼瑶坦言,希望亲人能够接受自己的自然死亡,待她病重临终时,不要急救和悼念,一切事后从简。这封公开信,再一次把“死亡”的话题,带进大家的视野。一直以来,我们都忌讳谈论死亡。可是,生命脆弱而无常,死亡如同幽灵挥之不去。
死,是一件终究会到来的事。岁月流逝,当我们的皮肤,一点点开始松弛,头发一片片花白,在疾病与衰老的袭击下,我们离死亡越来越近。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是坦然面对,还是消极回避,死亡的钟声,都将会如期敲响。
在宗教的慰藉下,死亡变得柔和。无论是西方乐土,还是天堂世界,都给世俗中人一种承诺:别害怕,死亡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所有的轮回转世,也是一种变相的长生不老,诉说着人类渴望永生的内在诉求。
可是,在唯物主义的当下,摒弃宗教的美化,死亡意味着一种永远的终结。死,以一种格外冷峻严酷的姿态,逼着世人与之直视。这种逼视,太过锐利,以至于很多人对死亡,都持一种忌讳谈论的态度。因此,也产生许多文化风俗。
在很多地方,是不允许小孩子,靠近病人或死者的。老人过世,也不许说“死了”,而要改称“老掉了。”在很多沿海地区,为乞求出海顺利,吃鱼的时候,也不许翻鱼身,觉得会影射“翻渔船”,怕出海的人不吉利。
在这些忌讳中,透露出人们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但是,死亡真的如此可怕,一点意义也没有吗?事实上,我们对死亡的漠视,以及回避,恰恰反映出对“死亡教育”的缺乏。毕竟,死亡也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因为死亡,生命才更加完整。
陈粒在《不灭》中唱到:“如果死后,所有人与所有人相见。那么,死亡还有什么魅力可言。”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死亡也是一个机会,让人可以把最温柔、最深刻的情绪释放出来,让爱变得浓烈悠长,生生不息。
不知死,焉知生?正因为,一切都会终结,迎来永恒的沉默与黑暗,才让这短暂的一生,变得弥足珍贵。死亡,是一只小皮鞭,抽打着我们,督促着我们,催人上进——别等待,别虚度,人生有限,切莫辜负好时光。
人生,是一种视死如归。正因为,我们没有天堂,也没有转世,只有此时此刻,今生今世。所以,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珍惜。人生无常,因此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要温柔相待。所有的一切,都是宝贵的机缘,此番错过,便是天涯。
或许,死亡的最大价值,便是让我们学会珍惜。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这是一种悲观的乐观主义,训诫世人要为而弗待。正如史铁生所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情,去一些最有意思的地方,交一些最有意思的朋友,爱一个最有意思的恋人,将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去过,便会拥有生命的鲜活。然后,便会如高晓松所言:“等我把所有喜欢的事情都做了,才能勇敢数着日子,等着永逝降临。”
毕竟,我们真的会死去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