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营养书籍集锦

1.听身体的话





当你开始觉得哪里不舒服的时候,就要当心了。这是身体在对你拉响了警报,说明你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作息和运动,一定是在某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调整,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卵巢和内分泌有关,它藏在女性的肠道后面,被厚厚的腹壁保护着,主要接受的是大脑的指令。而外部的精油根本无法到达卵巢,也就谈不上保养的作用了。

01.听懂身体的话:感受类

有一种感受叫“吃饱了就困”。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尤其是刚吃了午饭,我们经常会觉得大脑昏昏欲睡。

对此,有人说,这是因为饭后,血液都集中在胃部去消化食物,大脑供氧量不足,所以才会困。没错,但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当血糖升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特别是吃含碳水化合物多的、容易消化的、甜的食物,升糖速度快,吃完就更容易犯困。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白天嗜睡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两倍。就是因为糖尿病患者身体里的糖代谢紊乱,血糖容易升高,食欲素分泌少,大脑能量供给不足,所以导致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困倦。

还有一个原因是和下丘脑分泌的一种“食欲素”有关。食欲素水平高时,人就会变得清醒、活跃。食欲素水平低时,人就会感到昏沉、困倦。

当血糖升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特别是吃含碳水化合物多的。我们在体检时,一般都是空腹做的,查的是“空腹血糖”,而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常见的问题是“餐后血糖”升高。所以很多人虽然查“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其实已经患有糖尿病很久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中国人的体质类型有关。在我们国家 绝大多数人都是脾虚体质。中医的理论里,“脾”是主肌肉的,脾虚的人大多肌肉无力,不喜欢运动。这样就容易患糖尿病。要知道,肌肉的多少,肌肉力量的大小,对于血糖非常重要,因为肌肉里的线粒体可以有效地消耗、分流血糖。所以如果在糖病初期,医生可能不会开药,而是建议你多运动,用肌肉运动本身来降糖。

中医说的“脾”,不是指腹腔中的脾脏,而是指身体的整个“物流”系统,主运化,升清降浊。这里的“清”是指身体功能需要的清气,包括大脑的供氧、供血。当脾虚时,清气不能上升,大脑缺血缺氧,人就会疲倦、犯困。也就是说,当你发觉自己很容易困倦时,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脾虚了。

在中医补“脾气”的方法中,最常用的药物就是黄芪。它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第一味药。

过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热量不断增加,中医提醒我们,第一要注意控制饮食,特别是碳水食物不要吃得太多。第二要保证每天的运动量,增加肌肉。第三可以用黄芪来补补气。如果每天用生黄芪10克代茶饮,可以明显改善疲劳和饭后困倦,也能一定程度上防范糖尿病的发生。

另外一种常见的身体感受,就是“上火”。当你发现自己嗓子痛、起痘痘、眼睛红、大便干时,多半知道这是上火了。

这时候很多人会吃常见的去火药,比如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丸,等等,觉得把火压下去就好了。其实,这是对中医、中药最大的误解之一。

在中医看来,“气有余便是火”,火意味着亢奋,为什么会亢奋?是因为身体在提醒我们,有事情要发生了,所以身体必须调动更多的功能来应对。

由于“火”代表着富余的气,亢奋的功能,而功能又代表着人体的生机,所以去火就要有限度。在中医看来,要想不上火,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心静,让你的心安静下来,不要定过高的目标,不要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小野教授说过,当人的欲望远远超过他的实力时,就会严重上火。

当然,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欲望,那他一定很消极,这对身心也没有好处,特别是年轻人,如果在该进取的年龄,没有目标,没有兴趣,缺乏生命的张力,甚至出现万念俱灰的想法,那就可能患上抑郁症,因为抑郁症就是因为身心严重缺乏生机造成的。

那么,除了一些家中常备的去火药,中医还有什么清热的良方吗?

当然是有的,尤其到了夏天,人最容易上心火。这时候,适当吃一些绿豆、莲子心和苦味的蔬菜,都能清心火。

不过,总的来说,去火要适度,如果身体里的火力严重受挫,人就会未老先衰。所以,中医对于苦味药物的使用,要求很严格,像是黄檗、黄连、龙胆草等,都不能久服。治疗病症一旦有效,就要停止使用,这就是在去火的同时,还要爱护身体的生机。

比如嗓子疼、痰和鼻涕都是黄色的、大便干结,这是肺火,对应的药物是双黄连口服液、羚羊清肺丸、银翘解毒丸等。如果牙龈红肿、大便干结、口干口臭,这是胃火,可以服用黄连上清丸、专连清胃丸等。

如果脾气急躁、眼睛发红、口干口苦,这是肝火,清肝火的药可以选择龙胆泻肝丸。如果心烦失眠、小便发黄、长口疮、舌尖红,这是心火,可以吃些导赤散、牛黄清心丸。

这些药物都是苦寒性质的,记住必须遵从“中病即止”的原则,一般只要拉肚子了,小便颜色正常了,就可以停用或者减量,绝对不要过度服用,否则就会伤害身体的功能。

还有一个现象“贪吃",这里所说的贪吃不是因为饿,而是一种以饥饿形式表现出来的贪婪,是因为内心的欲望远远没有得到满足。当人们感到压力大、紧张时,往往会通过吃东西的办法来宣泄,释放心中的焦虑。在中医看来,这是“心火过盛”的表现。中医治疗这种“管不住嘴”导致的肥胖,就会用黄连等苦味的药物,来清热去火,抑制过于亢奋的食欲。

03听懂身体的话:病状类

首先,很常见的例子,肚子大。中医看来,肚子上的脂肪越厚,是身体在提醒你,体内的虚寒越严重。而要想给肚子减肥,最好的方法是提高代谢率,以此来根治内里的虛寒。这就需要我们一来,要保证蛋白质摄入;二来,要规律运动。因为蛋白质是肌肉的合成材料,肌肉可以把更多的脂肪转化为热量。所以肌肉多,并且经常运动的人,代谢率就高,内脏的火力旺了,身体就不用靠厚厚的脂肪来保温,肚子自然就变小了。

另外一种常见病状,就是胃反酸。就是胃酸分泌太多,反流到食道里。这是身体在提醒你,胃里太热了,不要吃甜的、辣的、发酵的东西了。因为胃酸是强酸, PH 值仅次于盐酸,能把不小心吃进肚子里的病毒和细菌“烧死”。在我们的身体里,只有胃粘膜对胃酸有耐受性,而食道则没有这种本事。所以,每次胃酸反流到食道,就会灼伤食道黏哔。食道黏膜受伤了,它就会频繁修复,如果修复出错,细胞就有癌变的可能。长期胃食管反流,就很有可能诱发食道癌。

为什么会胃反酸呢?

如过甜的、辛辣刺激的、脂肪含量高的,导致胃不停地分泌胃酸,去腐蚀消化这些食物,胃酸分泌过多了。

情绪的刺激,会让胃产生错觉,以为又来了“重任”,并加快胃酸的分泌。这是身体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医学上称为“应激”。多吃清淡、软烂、甚至没什么滋味的食物,这样胃就不用分泌过多的胃酸。

中医认为,治疗胃反酸,一定要健脾、和胃。其中,健脾药比如白术、陈皮等,可以帮助胃分担。和胃,是指与肝讲和,让肝不再欺负胃。而中医讲的“肝”,不是肝脏的肝,是身体系统功能的总称。

“肝”对应木,有着宁折不弯的秉性。肝最怕的是郁闷。人一郁闷,就会肝郁,肝郁得不到宣泄,就要憋出火,迁怒于脾胃,让脾胃生热。胃反酸就是典型的表现。

胃反酸时,我们常常觉得“烧心”,而酸就属于热。所以要减轻胃里的这种热,就必须从肝郁的源头入手。

另外一种常见病状,就是高血压。这是一种慢性病,得了高血压,医生一般会提醒我们,最好终生服药。可是,降压药的作用,只是让我们的身体“不说话”,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血压升高,是身体在告诉我们,有些部位供血不足了。

血压功能是维持身体正常供血。一旦身体某个部位缺血,为了避免机能损伤甚至器官坏死,身体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血输送过去,用加压的方式来增强助推血液,就会引起高血压。中医治反酸,有种专用药叫作“左金丸”,里面只有两味药,一个是黄连,清胃火的;另一个是吴茱萸,疏肝解郁的。双管齐下,对反酸标本兼治。

所以,高血压看似是病,其实只是症状,不是病因。吃了降压药,血压是降了,可是病人常常会抱怨,吃完药还是难受,甚至比血压高的时候更难,就是因为虽然症状平复了,但引起高血压的真正病没有解决。

那么医生为什么还会开降血压的药呢?这是因为造成高血压的根本原因,我们自己去除不了,医学也很难去除,如果再不控制好血压,就会引起更多急性疾病,甚至是致命的脑出血和心梗等。

要想扔掉降压药,高血压病人就需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戒烟酒、多运动、少吃油腻。但是做到这些需要长期的坚和很大的毅力。做不到的话,缺血和血管硬化还是有可能发生,血压还会升高,病人就只能终生服药。

中医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经常会用到黄芪、人参。因为有的高血压属于气虚、心肌无力推动血液,才导致的供血不足。而黄芪或者人参 可以增强心脏的泵血能力和血管的助推力量。

如果是肝火旺盛导致的高血压,会经常口苦、大便干结、容易暴怒,这种病人就需要降肝火,而不是吃补药。

04听懂身体的话:形态类

所谓“形态类”,就是指人体功能在失衡时,外在的身体形态或者气色变化会有异常,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健康有异常,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健康。我们来讲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症状,一个是“骨刺”,另一个是“黄脸婆”。

年轻时,我们跑跳灵活,活动自如,等上了年纪,经常会长骨刺,特别是膝关节的骨刺。

“骨刺”,并不是骨头真的长了一根刺,而是因为关节不稳,长出了赘生物,拍片子看,很像一个突出的刺,所以才叫骨刺。

木质结构的老房子,修房子时,人们会在房梁上打个楔子,这样能保持稳定,关节也需要维稳,骨刺就是关节自己长出来的楔子,是来稳定关节的。

身体的这种本领,在医学上称为“代偿”,是身体对自身潜力的最大挖掘和发挥。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保持关节稳定,不长骨刺呢?这就需要多运动,锻炼肌肉。只有肌肉强健了,才能分担关节的压力。

所以,要想避免或是减轻颈椎病,我们平时要注意,不要一直低头,姿势僵化,要经常起来活动活动,还要对颈部肌肉加强锻炼。

所谓黄脸婆,是形容女性年老色衰,脸色发黄,线条不紧致,法令纹突出,显得人特别老,连表情都带着苦相。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身体在拉警报,说阳它处在气血两虚的状态。

面如土色,没有光泽,意味着脾虚。中医讲的“脾”对应着黄色,脾虚的人一个明显表现就是面色萎黄。而且脾主肌肉,也就是说,在中医来看,人的“脾气”决定着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肌肉。脾气虚了,体力就不好,容易疲劳,腰酸背痛,脸上的表情肌也会退化,脾气虚会导致血虚,因为“脾”主运化,这个“运化”就包括了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如果你脾虚了,没有吸收营养的能力,那么吃的再好,也可能营养不良,身体没有造血的能力,就会面色发黄,显得憔悴衰老。

中医健脾去黄气的药物,其实很常见,一个是黄芪,一个是阿胶。黄芪是健脾补气的重要药物,还可以用于增加肌肉的体量,分流血中的糖分,来降血糖。

黄芪有生、炙之分,炙黄芪经过蜂蜜炮制,补气的力量弱了些,主要用于温补中焦。去黄气最好用生黄芪,可以增加身体生血、用血的能力。阿胶是补血良药,特别是东阿阿胶,是入肾经的,能补到身体的根基,补足血虚。

女性朋友们如果有类似问题,可以试试每天用10克生黄芪开水冲泡代茶饮,送服5到10克阿胶,坚持一两周,就能明显地扫除脸上的黄气。

2.黄帝内经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中医那些最经典、也最古老的典籍,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等,更是晦涩难懂,这就造成了,我们传承几千年的宝贵中医理论,却面临着不为大众理解和认可,甚至被妖魔化的不利局面。

其实,想弄懂中医很简单,只要弄清几个关键的要素,比如说阴阳、真气、五行、四时,等等。如果你把这些东西都搞明白了,再回过头去看中医理论,就很容易理解了,而把这几个关键要素讲得最透彻的,就是被誉为“中国传统医书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

一、阴阳与健康的关系

《黄帝内经》的开篇,以黄帝与“医圣”岐伯的一番对话,引出了中医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一阴阳。

岐伯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精于医术脉理,被尊为华夏中医始祖, 次黄帝问他:“为什么上古时期的人随随便便就能活一百多岁,还精神健旺,不比小伙子差,而现在的人刚年过半百,就变得衰老不堪了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正因如此,才能活一百多岁也“不显老”。

法于阴阳

中医看病的最高境界是看阴阳,而想要看阴阳,先要会辨阴阳。那么,说到阴阳,最常见的思路就是在人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天上,太阳为阳,月亮为阴。但这只是最表层的理解,用《易经》的卦象来解释阴阳,才是最妙的。比如说,代表太阳之火的离卦,外边是两根阳爻,中间是一根阴爻,也就是外阳内阴;而代表太阴之水的坎卦,上下各一根阴爻,中间是一根阳爻,也就是外阴内阳。换句话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才是事物的真相,假如我们能看到这个层次,才算懂了点阴阳,也才有希望领悟中医看病的最高境界。

“和于术数”。

如果说“阴阳”从某种意义上代表先天,那“术数”就代表后天。万物都是先有“象”,后有“数”,比如,五行生克、阴阳相济、中庸之道,统统属于“术数”这个层面,也就是“老天”按照天地自然之理规定出来的方法。而“和于术数”的意思,就是说人要在了解和认识“术数”的基础上,顺应自然之理,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无论是吃饭还是睡觉,都遵守人体本身的阴阳运转规律,这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曲黎敏老师还告诉我们,在人的身体内部,阴阳也有各自对应的东西,那就是“精神”。

我们现在常把精神俩字连起来说,但《黄帝内经》指出,“精”和“神”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精”就是中医常说的“血”,是指人身体阴的一面,而神代表了人身体阳的一面,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气”。在中医看来,气具有固摄的作用,所谓“气能摄血”,在气的约束下,血才老老实实地沿着脉络运行,不至于到处乱跑。

曲老师告诫我们,不管男人还是女人,一定要养好自己的阳气,让自己做到“精神内守”,也就是气血不外泄,精气神皆足,因为,里面足了,外面才能从容。如果你浑身气血充盈,那你的外在表现,一定是健康的、活跃的、聪慧的,而这个时候,你就能受到更多人的青睐,人生之路,也将变得更加顺利。而且,当你的气血变得充足了,一些疾病也就无法侵犯你的身体,那么你的生活质量也会比其他人高出很多。而这,就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道理。

二、怎样成为一个“阴阳和平”的人

刚才我们讲了阴阳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黄帝内经》还根据阴阳调和的情况,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以及阴阳和平之人,那这五种人分别有哪些特点呢?

“太阴之人”。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而不仁”。“贪”很好理解,就是欲望强烈。那“不仁”又该怎么理解呢?老子有句话说得好:“天地不仁,与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百姓总是寄希望于别人的“仁爱”,但按照曲老师的观点,这其实是人们心力弱小和自私的表现,因为天道本来就是“不仁”的,就是该杀就杀、该罚就罚的。所以我们不要看到“不仁”两个字就心生厌恶,觉得“不仁”就是坏的,是不好的,而一个领导者如果不懂“不仁”之道,肯定当不了大领导。

我们再说说“太阴”这个词,“阴”就是收敛,“太阴”就是一直收敛,所谓“太阴之人,心和而不发”,就是说,他们的心里永远像一潭湖水,从来不发作,沉得住气。我们普通人,高兴不高兴,都挂在脸上,但太阴之人却能“喜怒不形于色”,中国有句古话叫“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将军。”太阴之人就是这样的,目光长远,不急于一时,不随大流,看清局势后才出手,总是后发制人。

少阴之人

如果说太阴之人是“大贪而不仁”,那少阴之人就是“小贪而贼心”,不敢大贪,只有偷偷摸摸的贼心,总干见不得人的事。因此曲黎敏老师毫不客气地把这种人唤作“小人”。这种人通常是“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意思是说,他们看见别人倒霉了,内心反倒快乐,喜欢伤害别人,并以此为乐,而且,他们还从来不知道感恩,见不得别人好,别人过得比自己好就心生嫉妒。在现实生活中,少阴之人并不少见,如果遇到,最好躲开,以免被纠缠、受伤。

太阳之人

如果说少阴之人属于小人,那太阳之人就属于脸皮厚的人。《黄帝内经》把这类人的特点称为“居处于于”。就是说这类人爱讲究,好排场。《黄帝内经》说他们“志发于四野”,一张嘴就是国家大事 他们基本上就是满嘴跑火车,正所谓“举措不顾是非”,嘴里没一句靠谱的,要是被人拆穿了,他们也不会因此羞愧,下次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少阳之人”。

少阳与少阴相对,如果说少阴之人是暗中使坏的小人,那少阳之人就是光明正大给人使坏,让你恨得牙痒痒的小人。这类人最大的特点是“好自贵”,特别把自己当回事,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如果让他们掌握了一点小小的权力,那他们就会天天用手上这点小权力来整你。而且这种人还媚上欺下,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拼命巴结讨好,对自己的下级和家人,却刻薄寡恩,令人不齿。

最后一类人叫作“阴阳和平之人”。

这类人是“医圣”岐伯最为推崇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居处安静”。安静其实是一种优秀的素养,人在安静的时候,心灵和肉体才能合而为一,“形与神俱”。同时,当一个人学会调和阴阳,安稳沉静的时候,就能“无为惧惧,无为欣欣”。面对光怪陆离的世界,既不惧怕,也不狂喜,而是报以微笑和淡然。无论被放在怎样的环境里,他们都能做到,在顺应环境的同时,始终保持自我的本性,不纠结,很通透,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应天地阴阳之气,使自己的心态和健康保持在中正平和、恰到好处的状态。

三、顺应四时之气,调出健康长寿

前面我们讲的,是《黄帝内经》里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句话后面还有八个字,那就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里的“节”,指的就是节气,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转所遵循的天地规律。

先从春三月,也就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说起。为什么从春天讲起?因为春天是天地万物的重启模式,其核心就在“发陈”二字。什么叫发陈呢?发,就是唤醒就是重启。陈,就是我们身体里一冬天蕴藏的“精气”。如果人上了年纪,无力化万物之精华,冬天又没养好,那发出来的就是“败精”,也就是不好的精气,老年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犯老病根儿,原因就在于此。

另外,到了春天,从立春之日开始,阴阳和合,万物生发,生命从蛰伏状态进入到苏醒的状态。那我们怎样在这段时间,养好我们自身的“生发之机”呢?

在书中,曲黎敏老师指出,调理生发之机的关键有三点,一是要“夜卧早起”,二是要“广步于庭”,三是要“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就是说,晚上可以晚点睡,但晚睡也不能太晚,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是,半夜11点到1点属于子时,胆经当令,阳气开始升腾,如果11点之后还不睡,人就容易失眠,影响气血。因此,我们最晚到11点就要进入睡眠了。而早上要早点起,让阳气更容易生发。

“广步于庭”就是在院子里迈步慢走,而春天只需要走,不用去跑,因为跑属于快速生发,我们的身体刚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如果快速生发的话,气上来了,精血却跟不上来,人就会犯困,也就是所谓的“春困”。而春困是身体自保的手段,就是强迫你要多休息,适当运动,让阳气慢慢生发。

“被发缓形”讲的是“调神”。“被发”就是头发随意披散,“缓形”就是穿着宽松的衣服,说白了,就是让你放松。日常经验告诉我们,人越紧张就越拧巴,经脉越拘挛,气血就越乱。所以,“被发缓形”就是让我们彻底放松下夹这我们的生命状态就能顺应春气,护佑生机,顺利地过渡到夏季。

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其中,夏至这一天又叫“一阴生”,与之对应的冬至则叫作“一阳生”,这两个节气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养生节气。

夏季的养生之道,首先还是睡觉,和春天一样,依旧是“夜卧早起”,但由于阴气始生,要比春天睡得稍微早一些。早晨必须要早起,因为夏天的阳气早早地就生发了,如果人不跟着时节一起生发,那就一整天都生发不起来了,叫作“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太阳,不要讨厌热。夏天是最好的宣泄时节,如果一个人夏天没有痛快出过汗,冬天一定会生病。现在家家都有空调,把夏天的宣散都憋住了,所以很多人到了冬天就会不舒服。

另外我们常说春生夏长,其中,“长”就是散,就是宣泄,不要让不好的情绪憋在心里,因为“逆之则伤心”,夏天对应的五行是火,对应的人体器官是心。如果把火气憋在肚子里,自然就会伤心。所以说,夏季养生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宣泄情绪,“使气得泄”,只有不生气,不憋着,人才能舒服,

过了炎热的夏天,就到了凉爽的秋季,有夏季养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六个节气。

春秋两季都是人们情感爆发的时节,但各自的气不同,春天是生发,气往上升,秋天是收敛,气往下降。到了秋天,人们要把夏天过分宣散的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均的状态。

那具体怎么收呢?首先,精气神要适当地降一降,才能“使肺气清”,肺气沉降入肾,才能得到澄净涵养。如果你忤逆了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就好比该秋收的时候不储藏粮食,到了冬天就无米过冬,就会生大病。

到了秋季,人们的睡眠时间也要调整,从春夏的“夜卧早起”改为“早卧早起”。这里要注意一点,如果你天天在外面应酬,拿家里当旅馆,晚上九十点钟喝得醉醺醺,一进家倒头就睡,那不叫早卧。真正的早卧是天一擦黑就回家,陪着家人一起吃饭,然后散步、读书,让心先静下来,脱离世俗,按时安歇,才叫真正的养生。

早起要起多早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一个在《黄帝内经》中有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叫作“与鸡俱兴”,就是早晨鸡一叫你就起床。

如果我们有一些农村的生活经验就会知道,公鸡早上一般叫三遍,分别在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丑时,人体气血肝经当令;寅时,人体气血肺经当令;卯时,人体气血大肠经当令。这些时辰都是气机转换之时,如果我们随着鸡叫起床,就能“使志安宁”,让精神平稳静谧,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

接着就到了一年当中最后一个季节﹣一冬天,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冬天的养生之道就是一个“藏”字,所谓冬藏,就是把你秋天收进来的气血拿出一部分,凝成精华存在身体里,等到下一年春天再取出来,播下去等着生发,这就叫“藏”,目的是为下一年做好准备。如果你冬天不好好“藏”,为了减肥忍饥挨饿,到了春天需要气血时,你什么也拿不出来,就会生病。

另外,冬季的睡眠时间也改成“早卧晚起”了,四个季节当中,只有冬季要求“晚起”,要等待日光,等太阳出来再起床是最好的,这样才能减少损耗,尽可能为来年多储藏一些气血。如果你违背了养藏之道,冬天没有注意“炼精化气”,到了春天的时候,就会莫名其妙觉得四肢冰凉,手脚酸软,浑身提不起劲儿,这就是冬天埋下的病根儿。


我们再来从五行生克的角度,说一说四季与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

春天要养脾,因为春季的五行属木,木对应着肝脏,而脾脏五行属土,木气太过则伤脾,因此春天不能节食减肥,要好好吃粮食,保养我们的脾胃。

夏天要养肺。因为夏天的五行是心火,火克金,肺为金,夏天火气太旺就会伤肺。肺气本来就散在体表,容易受到寒气侵袭,如果你再喝上一大杯冷饮,就等于寒上加寒,所以夏天尽量少喝冷饮。

秋天要养肝。秋天的五行是肺金,金克木,肝脏属木,所以,秋天人们意气消沉,容易悲伤,就会损伤肝,因此,秋天要养肝气,多贴秋膘,也不能随便减肥。

冬天要养心。因为冬天肾水当令,肾水克心火,一到冬天,人就容易口干舌燥,也容易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尤其要注意养心。

3.营养圣经

日常饮食中三种主要的营养组成: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不管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还是蛋白质,在我们的健康食谱上都要占有合适的比例。吃适量的优质食物,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控制体重,更有助于我们获得健康、活力以及抵御疾病的最大潜能。

构建"身体大厦"的基本营养物质

在解答这个疑惑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三种营养素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们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首先是脂肪。脂肪分为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两种。饱和脂肪主要来源是肉类和乳制品,大量摄入它们对于我们的身体并没有益处;

而不饱和脂肪可以满足大脑、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皮肤的需要。它们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不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橄榄油;一种是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坚果、种子油和鱼类。

大多数成年人,每天摄入35克左右的至于蛋白质,作者霍尔福德郑重提醒大家:高蛋白的膳食是危险的。过多的摄入蛋白质首先会引起肾脏题,这些过量地蛋白质会给肾脏带来明显的“酸代谢”负担,增加其形成结石石的风险。

另外,如果你在减肥的过程中,连续六星期吃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的膳食,那么,你血液中的钙平衡水平就会下降,因此产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所以,即便我们在健身,大量补充蛋白质也是不恰当的。蛋白质就可以满足一天身体供给。即使是减肥者,也不需要极高蛋白质膳食。

最后我们来看看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作用主要是给身体提供能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碳水化合物作为主小,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比如,我们日常吃的馒头、米饭、面条,都属于碳水化合物的范畴。

这三种物质是构建我们"身体大厦"的基本营养物质。当然了,我们的饮食还需要膳食纤维、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而碳水化合物,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物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快速释释放型,比如,精制糖和大部分精米、精面成的食物;另一 则是缓慢释放型,比如全谷物类食物和新鲜的水果、蔬菜。

后一种因为含大量的膳食纤维,所以能减慢食物中糖的释放速度,饱腹感更强些。前一种不仅缺乏膳食纤维,而且缺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会让我们的血糖快速升高。长此以往,人体与血糖调节机制就会受到损伤。

开始我们谈到的理想饮食中占比高达65%的碳水化合物,其实是缓慢释放型的。国外的汉堡之所以被称为"垃圾食品",其中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体是快速释放型地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至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就实在是少得可怜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