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国时期,真是一时江山,多少豪杰,至今许多故事都为人熟知并称道;《三国演义》对三国的流传之广无疑贡献最大,甚至远远超过了陈寿先生的正史《三国志》。
三国的话题可以说是经久不息,常说常新。这里主要简单说一下用人方面,笔者认为,曹操、刘备、孙权之中,首推曹操。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纠正一点人们的固定思维,以为刘备最能用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受到《三国演义》故事的影响,著名人物比如“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卧龙凤雏”诸葛亮与庞统,等等,似乎看起来蜀国人才济济。其实不然。我们先从大家熟知的诸葛亮“隆中对”说起,孔明先生不出茅庐而能预判天下大势,给刘备指点迷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孙权坐拥江东六郡,以长江为天险,居地利之便,而刘备则因仁德遍天下而收人和之利。当然,这里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可谓透彻,一下使得刘备拨云见日茅塞顿开。所以“隆中对”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说到用人方面,需要避开的误区是,这里的人和与用人是两个概念:人和,可以理解为民心所向,这是诸葛亮自己分析的,毕竟刘备背负“刘皇叔”的贤名,而且当时天下名义上仍为刘氏汉朝,所以刘姓占据道德高点,能够得到所谓的天下认同。但是,用人则是针对未巩固自己实力,任用现有手上人才或者招揽天下名士为之服务。这点上,笔者认为曹操在三人之中更为优秀。
下面我们看看曹操的用人之道。公开透明,选天下人才。这一点很重要,曹操向全天下表明其求贤之心,有开诚布公的意味,利于招揽人心。为此,曹操分别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和二十二年三次大规模发布求贤令。我们可以引用几段: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二十二年秋八月,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奏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我们可以用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归纳曹操的求贤若渴与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