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今年暑假完成的阅读计划,今天才急匆匆的完成。
这个世界不知道怎么了,仿佛时间全部变成碎片化。手机成了阅读书籍的最大障碍。
前一段时间看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终于决定放下手机,拿出书本,急急的看起来。
我记起,上大学的时候,法学老师问我们最想学哪部法律,同学们的口中除了婚姻法,呼声最高的大概就是刑法了。
所以,在去年重读了法学概论之后,我还想再读一本关于刑法的书。
正文的第一句话,打动了我: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
仿佛我拿到的不是一本法律随笔,而是人生启迪和智慧的书。或者说这是一本披着法律外衣的随笔集。
看完全书,让我记忆深刻的不仅是罗翔的专业,他对热点案例的法理解读,同时也感受他对社会对生活对理想等的哲理思考。
明明是同龄人,却让我仿佛回到高校,坐在教室里,听着自己最为信服的教授娓娓道来的错觉。
这本法律随笔包含以下组成部分:法律与道德;法理的思辨;正义的实现;性刑法;读经典和对话。每一部分都引人入胜。
其中,关于辛普森案、韩国N号房事件、重庆刘某锤杀案以及对于死刑废除与否的问题等案件和法律知识,系统地解决了我的困惑。
还有一些句子能触动人的内心,除了正文第一句,以下句子打动了我(含引用)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这种偏见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有偏见的价值观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愿意倾听他人的观点,也拒绝通过他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2. 仁慈只能在正义的基础上,离开了正义的仁慈就如顶着美丽绿植的食人草,它诱惑着善良的人们走向狂热的残忍。
3.在愤怒的情绪之下,我们有时很容易只看见自己希望看见的事情,而对反对意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4.人们往往能够承受极端而短暂的痛苦,但却很难忍受长期持续的煎熬。
5.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6.当权力假借道德名义渐次撩开私生活的帷帐,公民的自由迟早有一天会丧失殆尽。
7.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海流冲走一团泥土,大陆就失去了一块,如同失去一个海岬,如朋友或自己失去家园;任何人的死都让我受损,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因此,别去打听钟声为谁鸣响,它为你鸣响。
8.我们始终对两件事情保持敬畏,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二是心中神圣的道德法则。
9.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训就是从来不接受教训。
10.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的骄傲和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11.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12.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学识,也不是为了逃避糟糕的现实。而是从书本中汲取力量,去理解这参差不齐的生活。
在罗翔退网之前我一直鲜有机会看其相关讲座。现在阅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他的讲座之所以受欢迎,不仅是因为他本人博学多识、上课生动幽默、案例经典有力,而是他以自己的谦虚和虔诚的人生态度拨动了一批法学爱好者的心弦。(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