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朱田镇由吾村的人会舞狮子,会跳花棍舞,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每到过年,村民还自发组织起来表演。
由吾村里王老汉特地讲解了一下这个曲目中的花棍舞。一说起花棍舞,旁边的王大娘接上话:“这个你大爷不如我懂!”王老汉笑着说:“你大娘以前就是干这个的。”听了他们的介绍,我才知道原来花棍舞不是一个独立的节目,而是民间戏曲《竹马旱船》中的一段舞蹈,由吾村的演出团每年春节都要到县城去串街演出,还到各乡镇巡演出,但都是这出戏的节选。完整的大型演出由吾村一共演出了四次,最后那次是在1986年,现在说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
《竹马旱船》这出大戏是谁创作,或是从何时何地传入由吾村,两位八十岁的老人也说不清,至少在清末民初就已经正式开演了。可能是一个传统的小曲目,经过一代代艺人不断创作添加而成。它是费县少有的本地曲目,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戏虽好,但老艺人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会完整地唱出来了,抢救这份文化遗产也刻不容缓了。
演员都是村里的老百姓,天黑时在自己家中化好妆直接去演出,几出戏下来,一唱就到了半夜,观众也是老百姓,男女老少围着场子看热闹。这场戏上台的演员就有四十多人,王大娘给我数算了一下,主要的有二十个人左右,四个打花棍的,四个骑竹马的,一个小辘轳(小货郎),一个卖药人,一个河蚌精,一个卖女儿的花车(父亲女儿2人),一个老头,一个老丑婆,一个花船(坐船的划船的共2人),一个算命的瞎子,一个王大娘,还有打腰鼓的,扭秧歌的等等,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当数王大娘和小辘轳的故事。
王大娘是《竹马旱船》中戏份比较大的一个人物,有趣的是,给我们讲王大娘故事的人也是一位王大娘,说着说着,眼前的王大娘就唱起来,唱的是小辘轳到了叉路口,“马家寨上出好酒,王家庄里出婆娘,小辘轳不爱喝好酒,就爱王家庄看婆娘。”王家庄里最漂亮的婆娘当然是戏里那个王大娘,说是叫大娘,其实就是年轻美貌的少妇,用她自己的唱词说是:“走象风摆柳,站似一柱香,三步两步莲花步,四步五步秋海棠”,有多美,自己想去吧。小辘轳有意在王大娘门口叫喊,王大娘听到小辘轳的叫卖声,有心出去看看却又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眼前的王大娘告诉我们,观众最喜欢看的就是王大娘的戏,王大娘打扮的可漂亮了,特别男扮女装的王大娘更为滑稽,男“王大娘”有好几个,由吾村的村民廉士龙是其中之一,他个不高,人很白净,化装后在舞台上千娇百媚,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根本看不出是个男儿身,他的精彩表演经常引得喝彩不断。
眼前的王大娘说戏里的王大娘其实是个妖精,小辘轳是土地爷,小辘轳把王大娘盯得紧,王大娘没有做成坏事,于是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我总觉得这个剧目的编者是给小辘轳找借口,明明是想看美女,单相思,还作为正义的化身去降妖除魔,人家王大娘既没有妖里妖气,张牙舞爪,也没有举止轻浮,不守妇道,出门都小心翼翼,怕招人闲言碎语,怎么看不象个妖精,也难说,中国古代文人把妖精都写的太漂亮,所以太漂亮女人就容易和妖精挂钩。由吾村有一句歇后语:小辘轳担挑——干寻思,这才是真实的小辘轳,单相思,人家王大娘根本没这个意思。
美女也好,妖精也好,老百姓并不在乎这个,他们喜欢在农闲的时候,在自己的舞台上,过一把戏瘾。那唱腔虽然土,却有浓郁地方特色,听得耳顺,听得心里舒坦。伴随那粗旷嘹亮的唢呐,震耳暄天的锣鼓,身着鲜艳的戏装的乡亲们在一起,小曲唱起来,号子喊起来,秧歌扭起来,狮子舞起来,诙谐的语言,夸张的动作,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在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过去,这是难得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