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最近比较烦,也不想更文,因为一更新就会上榜,这恼人的新规。又没有闲情写故事,何况故事里免不了事故,糟心。
简书曾经是我逃离一地鸡毛的地方,可还是难逃。有时设想离开这里会怎样,伯乐可以找人接手,可文字家园诗词群呢?我如果离开了谁能支撑下去?有没有必要?
心事拥挤,归根结底还是心太软,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断舍离。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看了一下古韵学堂的群接龙,本意是针对新学员学习古诗词有什么疑惑可以提问。值得一答的有如下几个:
①怎样才能让诗句灵动起来,也就是如何避免诗句的平白。
这个问题记得之前也讲过,语言的灵动无外乎是利用通感修辞手法。如斯的景色令人陶醉,闭上眼睛,打通所有的感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比如"你甜甜的笑容","甜甜"分明是味觉是吧,把它位移到视觉范畴来了。
再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西园渐绿相思意",一个"闹"字,春意居然有了声音;一个"绿"字,形容词作动词用,这种感觉上的互通,顿使平实的句子空灵起来,有没有顾盼生姿的感觉?
这种巧妙运用动词和形容词的方法也是很常见的。以景托情由此及彼,就能避免大白话式的诗句。
当然通感的培养和运用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阅历和悟性。
②怎样才算工整的对仗?
所谓"工对",指的是同一类词语相互成对。也就是上下句的词性和节奏要一致。
其实有关对仗这方面的内容我写过不少,你只需要在我的主页输入"对仗"就可以搜索出来。
能做到完全意义上的"工对"并不多见,试想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例如名词中的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除非特殊规定,其它没有必要如此。
现在有一种说法,真正好的律诗不一定要工对。这一点我也赞同,要想新颖就得别出一格。但是如果是新人学律诗,首先必须要学习工对。这就跟我们走路一样,先要练习走稳才能灵活自如对吧?
③诗眼怎么捕捉?
我们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诗眼就是一首诗的传神之处。
诗眼的产生有时候难,有时候容易。容易的时候,就像剖开蚌壳取出珍珠一样自然而然,难的时候如同破开石头寻找玉一样难逢莫测。
诗眼的最终指向当然是诗词的意境。那么我们应该从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的结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中的意象、诗词的句式,以及诗词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等角度,去品味诗眼发生的作用。
诗词作品不外乎三种情形:
一种是有句无篇:指通篇结构不太完整,感情意境不太贯通浑融,但有警句、点睛之笔;另一种有篇无句:指通篇结构完整,感情意境贯通浑融,可是缺乏点睛之笔;还有一种堪成佳作,即有篇有句:既有警句、点睛之笔,而且通篇结构也完整,感情意境浑然一体。
会欣赏古诗词但是不会写,这种人不少。会写的不一定会鉴赏。文笔好的会长篇大论的不一定会写好古诗词,会写古诗词的也不一定会长篇大论。
可见每个人的特质不一样,不可强求,天性使然。还是歌中唱的好:"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
撼庭秋·不过如此
隔屏休问何寄。雁去云千里。
挑弦弹雾,清神澡雪,一如歌呓。
秋来夏往,云端泥里,浅深悲喜。
瑾年之于我,苍凉滴墨,两三知己。
依韵晏殊词: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高楼目断,天涯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菩萨蛮·诗妆
馨音飘向云山外。谁家白袂飘然态。
向晚念纷罗。边城风雨多。
几杯茶走起。意在熏熏里。
一曲夜来香。伊人淡淡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