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昨天的文章《励志or反胃?鸡汤到底戳中了我们的什么?》之后,馆长今天一早就看到了这个视频。相见恨晚啊,如果看了这个视频,想必昨天的文章看起来会更能安抚人心。
这是一个关于『身份焦虑』的心理健康小视频:
“我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
“在他人眼中,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个人对于自身的定义,内心深处都有着焦虑。而造成我们这样的焦虑,除了我昨天提到的鸡汤,还有更多深层的理由,这个视频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原因:
○因为这是一个势利的世界
“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啊?”
“收入多少啊?”
...
你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基本决定了人们对你评价。多么神奇,整整几十年的人生,就被概括在几个简单的词语、数字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很容易就对自己有了错误的判断。职场上顺风顺水时,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一文不值时,就认定自己是个废柴。
其实变的不是我们,只是外界给予你的这些定位。而世事难料,工作、并不那么稳定,这就容易引起我们的焦虑。
而那些在你看来追求物质的人,其实往往想要的也不是那些事物本身。
当我们有了钱、好工作、豪车时,人们对我们的评价、看法会焕然一新,有了这些物质条件,我们才更有可能收获认可、喜爱等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感。
○世界告诉我们:你无所不能
这就是我在昨天的文章里反感鸡汤的原因之一:你们是在瞧不起那些努力挣扎着的平凡群众么?
“十五分钟改变自己”、“成功人士的是个准则”等等这类鸡汤,往往都在鼓吹按照他的理论去做,猪都能上天。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努力了,还是没有得到一份财富、一个好工作?是他们不够努力?还是他们根本无药可救?
成功学的言论充斥着整个社会,鸡汤告诉人们我们可以做任何事,但事实上只有小部分做得到,而大多人只能心怀不甘、满心痛苦。
另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是,我们相信:现今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要你有能力,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
“如果你相信那些上流人士的社会地位都是他们应得的,这同时也意味着底层人士也是他们应得的。”
在中世纪的英国,穷人曾被称为unfortune(不幸的人),而到了自诩公平的现代,我们却称其为loser(失败者)。
在现代,我们不相信任何人因为运气不好而屡屡碰壁,当我们寻找工作时,人们不会相信一个人因为运气不好被开除。我们的职业地位被简单粗暴地下了定义,如果这真的只是一个不幸呢?是不是就会进入一个难以翻身的怪圈?
关于身份焦虑的几个建议
1.别相信任何社会真的能任人唯贤
出身背景、机遇、圈子等等,尽管现代社会充满机会,但依然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果你没有达到你自己的预期,不要死命地认为是你的错误,运气和意外也同样决定着你的成就。
馆长看过别人科普过一个正确的反思顺序:
是不是客观环境的问题?
是不是相关人员的问题?
最后才是: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以自己为中心(保护自己的感受),凡是先反思别人。
2.创造自己的成功定义
薪资、职业地位等等,这些都是社会给成功人士下的定义,我们要定位自己的成功,比如拥有几个知心好友、家庭美满等等.
即使我们没有满足社会定义的成功条件,但我们依然也可以做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自我”。
3.不要让外在成就完全定义自我
他人的评价、职场的表现、社会地位等等这些,都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评价,这些因素也都是一面重要的镜子,让我们无时不刻地观察自己。
但这些并不是全部定义我们的因素。
为什么馆长公众号的题图用的是朴树,正是因为想到了朴树曾说过的一番话:
“就算全世界都丧心病狂,就算所有人都去抢劫银行,我也不会和他们一样。”
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
这一阵子朴树的文章也挺多的,馆长看了也颇为感慨,就以此为结束语吧:
以苦难为船 以泪为帆 心似离弦箭
莫说天无涯 海无岸
纵然归程须万载
今日归来不晚 与故人重来
天真作少年
——朴树·《在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