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是苏州城外的一座古镇,始建镇于宋代,旧名“富土”,可见江南自古富庶并非虚言。
同里古镇,今属苏州吴江区。和苏州境内的木渎、甪直两座古镇相比,我更喜欢同里的风景和人文气息。因相距不远,挑一个闲适的周末,就可以驱车前往,体验一天“小镇姑娘”的生活。
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穿过一座座朴拙的小桥,一条条幽深的弄堂,看河水悠悠流淌,小舟翩然而去,一派江南水乡的怡人风光。
退思园
同里景区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园林、宅邸和一些名人故居,其中又以退思园最为著名。
退思园的主人,是清代官员任兰生。因遭遇弹劾,落职回乡,建此园,名退思,意喻“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退思园在众多江南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是一座让人过目不忘的园子。它采取横向建筑布局,以诗文造园,追求园林的神韵和诗意,玲珑精致,低调淡雅。
菰雨生凉,坐春望月,闹红一舸,云烟锁钥……园中亭台楼阁的名字都极具诗情画意之美,读来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亦是园主人文底蕴的自然呈现。
耕乐堂
走出退思园,看看地图,又被“耕乐堂”三个字所吸引。
耕乐堂为明代处士朱祥所建。朱祥,字廷瑞,号耕乐,堂名取其号。
我喜欢这个名字。古朴风雅,意蕴深长。晴耕雨读,向来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生活状态。耕种以安身立命,读书以诗礼传家。耕与读,自是人生两大乐事。
耕乐堂虽为同里八景,但比起退思园的游人如织,这里称得上清幽静谧了。正如曾经不愿为官的园主,此园此名,颇有隐逸归真之风。
计成故居 & 园冶
对江南古镇情有独钟的人,往往也深爱着江南的园林艺术。
想要欣赏园林之美,《园冶》可以说是必读书目。
《园冶》的作者计成,同里人士,明代造园大师,精通诗文书画艺术。他的著作,文笔清丽优美,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地位。他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理念,被后世造园、赏园者奉为圭璧。
鱼行街186号,有一座稍显破旧的宅子,门口的墙上挂了一块低调的铭牌,上书四字:计成故居。旁边另有一块较为醒目的牌子,写着“计筑”。从大门进入,里面的房间充满烟火气息,像是仍有人在居住。我们不便打扰,悄然离开。
此行能亲临计成生活过的地方,即便已非旧时砖瓦,仍令我心怀悸动,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大概就是所谓的情怀吧。
古镇中有一处名为《园冶》西餐厅,傍晚时分曾在那里喝咖啡,小坐取暖。餐厅内部格调不俗,多处运用古典园林的设计元素,适合拍照留念。
致敬大师,致敬艺术。
珍珠塔
如果是初来同里的游客,问起最值得去的景点有哪些,除了退思园,我还会推荐珍珠塔。
珍珠塔景区的所在地,本是同里人陈御史的府院,因民间流传“珍珠塔”的故事而闻名。
景区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大”。走了很久,一路观花赏柳,走到了院墙外的小河边。本以为走出了园子,仔细一看,依然尚在御史府中。那条河,竟是府中的内河。
陈府并非官邸,只是御史归乡退隐后的居所。再联想起退思园十万两白银的筑园经费,不由得感叹古代官宦世家的财力之盛,也或许是江南富庶之故吧。
作为苏州弹词的代表作,《珍珠塔》在吴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流传甚广。忆昔读书时,《珍珠塔》还只是文学史上的一小段文字。而如今,故事的场景就在眼前,只是物换星移,过了几百年的春秋。
曾栖息在园中的才子佳人,方卿与陈翠娥,会不会经历几世轮回,依然在同里相遇,相知相恋,再相伴一生?这样的幻想,当然不只我一人有。“水墨同里”小剧场内,就上演了相似的故事。
水墨同里
“水墨同里”,其实是剧场的名字,真正演出的内容,名为《新珍珠塔传奇》,改编自民间流传的“陈王道嫁女”的故事。
演出分为《荷韵》、《乡趣》、《盟约》、《求婚》、《圆缘》、《会聚》六个篇章,没有唱词,全凭舞台效果和演员的肢体动作来展现剧情。男女主演容貌清丽,表现力极强,将一个古老的传说演绎得缠绵悱恻,扣人心弦。
这是一场声光电的视觉盛宴,结合杂技、魔术等元素,以及民俗风情的融合,不仅上演了珍珠塔的传奇恋曲,更为观众呈现了栩栩如生的同里水乡画卷。也许正因此,剧场才名为“水墨同里”。
演出的末尾,翠娥与方卿拜堂成亲的场景有彩蛋,幸运的观众会收到小礼物。具体情节,还是留一些悬念,不剧透了,也是作为对演员、导演和剧本作者的尊重。
※
如果只是逛逛主要景点,那么有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把古镇走个遍。但是,真正爱古镇的人,又怎会满足于走马观花地看风景呢?
我们来古镇,是为了感受悠闲从容的生活,找回被忙碌的都市节奏扰乱的清明心境。
停下步履匆匆,挑选一家温暖的民宿,在古镇住上一晚。看看巷子里的日升月沉,倾听船夫摇桨的水浪声,等待清晨的第一道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柔软的枕头上。
只有让心静下来,让脚步慢下来,你看到的同里,才是你所向往的梦里水乡,旧时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