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之所知道什么是美丽的,是因为有丑陋的事物,之所以知道什么是良善的,是因为有不良善的事物存在。所以有与无,难与易,是相伴而生、相互成就的。长短、高下是相互比较,衬托凸现出来。所以圣人处世不刻意作为,不用言语教,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扰。
我们觉得某个人或某件事物美丽的概念,是基于宣导入二化和判断的信念系统,这是一种矛盾的和谐,改变你的想法,就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真正活在和谐的喜悦中。
如果你把所有的事物看作是完美而一的部分,我想这正是老子在描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时,所要表达的意念,其中对立的只不过是万物世界里凡人评判。黄水仙肯定不会认为黄菊比自己美或丑,老鹰和老鼠也不会有生与死的两极感受。树木,花草,动物完全不知美丑,只是单纯的与常“道”合而为一,不带任何批评。
昨天在与两名小女生的聊天中,她们表达:“一个人如果他的外表长得很漂亮,很帅,那这个人一定很厉害。正所谓相由心生。”说法似乎没错,我一时竟然无可反驳,但是事实上所谓的美丑是因人而定的,就如同所谓的“贴标签”,而其实能力跟外表的美丑有什么关系呢?
圣人坦然的生活在明显的矛盾中,合成其原貌而不表达任何意见。活在无成见的完美的一世界里。这是老子对所有读者的邀约,他要我们以智慧结合已理解的对立,并过着一个一和谐的生活。这就是活在常“道”中。我说了这么多次的“一”,这个“一”是什么?简单理解,就是所谓的“一合相”,或者称之为混元。
过着一的生活,要怀着想要将所有事物区分出善恶,是非的觉知进入一的世界,要明白美与丑只是物质世界的标准,而不是常“道”。
深入思考所谓的二化,其实是一种心理游戏。换句话说,人们往往想看到的,如此而已。批判别人并不总是必要的或者有用的。观察每个人心中的“道”(包括自己的)如何呈现,并安住在你所观察的。
今天的即时行道,是发觉有机会为自己辩护或解释时,却还选择不这么做;相反的,而转而内省,并经由你的感官系统去感受误解的本质与内涵。要随遇而安,不要选择解释或辩护等外在世界的途径来加以舒缓,也不要陷入明显的对错二化对立中去。恭喜自己选择了矛盾的和谐,一个诸频俱在的一中。抱着行道成圣的心,默默的感谢这样的机会。
(所写文章皆来自生活中点滴的感悟,共享出来,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