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在日前举行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下指明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脱贫攻坚进程,直接影响着世界减贫事业的发展。
首先,中国脱贫攻坚为加快推进全球反贫困进程作出了重大的直接贡献。按照世界银行测算的人均每天支出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过去几十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8.5亿多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而7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意味着中国将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对于推进全球减贫事业,改善全球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评价中国的扶贫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连一向爱拿中国问题做文章的美国大选候选人谈起中国减贫成绩,也是满口称赞。美国2020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参选人桑德斯表示,“如果我没弄错,中国解决极端贫困问题上取得的成就,比文明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中国为本国人民做了很多事。”正是由于中国在减贫方面的巨大贡献,第73届联合国大会将中国的“精准扶贫”理念与实践写入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之中。
其次,中国脱贫攻坚为解决发展问题打开了思路。除了以温饱为核心指标的贫困发生率持续降低,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新中国成立之时人均预期寿命还不足40岁,1990年达到了69岁,到了2018年达到了77岁。这说明,脱贫攻坚有利于推动一系列发展问题的解决。以被左宗棠称为“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为例,为了彻底斩断穷根,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帮助农民在新的家园实现了可持续生计,解决了发展难题。为了阻隔大凉山等地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扶贫先扶智的理念,想方设法补齐教育短板,通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提升贫困者的人力资本,增强内生动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从1990年的0.501跃升至2018年的0.758,增长了近51.1%。自1990年引入人类发展指数以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为解决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不平等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最后,中国脱贫攻坚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黄土高坡,无论是边陲山地、还是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锐意改革者的姿态,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攻坚克难精神,带领广大人民同艰苦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同贫困作斗争。中国土地制度保障了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国家通过取消农业税费、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构筑了稳固的保障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整合了脱贫攻坚力量资源,拓展帮扶协作深度和精准度。
此外,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助推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等带动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壮大了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让绝大多数中国农民通过勤劳奋斗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命运。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的努力为世界其他地区反贫困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和经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的精准扶贫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作出了最新部署。只要全国上下凝心聚力,定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