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是爱学习的人,都是上进的人。我们都很努力,可是,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那就是,感觉自己的努力没有效果,感觉没有取得什么明显的成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英语。数一数我们学英语的年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研究生,有的人甚至学前都已经开始学英语了。但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可以流利地说英语,顺畅地读英文文章,看没有中文字幕的英语影视剧呢?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昨天的公众号文章里提到了“刚需”,如果我们对于学英语没有“刚性需求”,觉得“学不会也没事,学好了会更好一点”,这样的话是很难学好的。在满足英语是自己学习刚需的情况下,又该怎么学习呢?我们应该从“输入、思考、输出”这三个方面进下分析。
我们平常背单词、读文章、听听力,这些可以称之为“输入”。我们在输入这一点上都做得很好,我们“狠狠地”背单词,“狠狠地”背范文,“狠狠地”听听力。但我们却很少“输出”,我们很少去“用英语”,我们不去模仿,我们不去厚着脸皮去说,没有足够的输出,输入也就堆积在一起,没有什么用,照样不能喝外国人对话,照样看不懂英文文章,听不懂英文影视剧。我们学习我们的母语时,不是经历过“咿呀学语”、“童言无忌”的阶段吗?学英语也是需要走这个阶段。可是我们不去思考,不去输出,所以“哑巴英语”就这样“炼”成了。
其实这也是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学习各种鸡汤,各种励志文,也是这样,输入很多,但我们思考的少,输出的更少,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去实践的。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收藏”,而不是“践行”,所以我们都成了“收藏家”,而不是“行动家”。如果我们只是做了深刻的思考却没有行动,又会产生“空想家”。“收藏家”、“空想家”做事情经常没有开始那一天,或者开始了,但也很容易半途而废。“输入、思考、输出”这三点缺一不可。而输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实践的表现,另一方面又能推动更多的输入。我们做事情时,碰到了难题,我们就必须去寻找资料再加上思考、归纳、总结,才能更好地输出。也就是“输出倒逼输入”。
“输出倒逼输入”在很多学习活动中都有体现。比如我们可以用每日写作,来倒逼我们去思考,倒逼我们去寻找可以输入的材料;频繁地进行演讲输出,也会促进我们去加强我们信息的输入,加强思考的深度;去消耗身体的多余能量,逼着我们去用锻炼来弥补消耗,这也是健身的一种策略;我们要去对熟悉的人“输出”,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别人,通过持续的沟通,倒逼我们去整理我们的想法,去接纳别人的想法。我们只要一输出,就会发现我们的脑子好像不够用了,我们学的知识好像也不够用了。也就是说,我们只去注意了“输入”,而“思考”这一步就没有做好。我们也不能去做“空想家”,为了避免这一点,就必须用实践,用不断的输出来锤炼我们的大脑,去逼着大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说的可非常有道理,涉及到了“输入和思考”两步。对于一项技能,比如“讲英语”、“写作”、“健身”、“演讲”,我们的“输入、思考、输出”就是“学、思、练”;那么对于知识类比如某个公式、原理,那应该怎么输出呢?一个字:教!你去把你学到的教给别人,看你能不能讲出来,别人能不能听懂。“教是最好的学”。你看很多教师,通过一遍遍的讲课,自己对于知识那真是融会贯通。我们的“输入、思考、输出”就成为了“学、思、教”。
总而言之,我们要重视输出的巨大作用,通过“练”,通过“教”,来促进我们思考,促进我们去高效、正确地输入。把“输入、思考、输出”这三个方面做好了,不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就很容易被你收入囊中,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