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翻译】孔子说:“能够用礼法和谦让之心治国,那治国有什么难呢?不能够以礼法和谦让之心治国,那外在的礼法装饰又有什么用呢?”
【我的理解】
“礼让”二字,在这要看做两个词,“礼”为礼法,即国之纲纪,以别尊卑,以易风俗。“让”为谦让之意,即道家所说的“不争”,乃是礼的核心。没有谦让之心,恭敬之意,礼就只是外在的形式,毫无力量和作用可言。
不仅如此,智谋深远的人,还会利用礼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道家说,“礼者,乱之本”的原因。
故而孔子说“礼”,必定包含了“谦恭”之意。并不是单纯推崇里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礼的内核。
后世读书人,因其读书显贵,逐渐有了自以为是,自视甚高的心态。此非孔子之意,更非孔子之过。皆是由于礼的形式好学,不过是“斯斯文文”是也。 但礼的内核却要修,既要“切磋琢磨”,又要“反躬自省”,还要“克己复礼”,实在不容易。
所以,后世多以“斯文”为礼,实则大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