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墨杨
在文友春燕的朋友圈,看到她的一篇文章被《金陵晚报》刊载,为她的文章点赞,为她孜孜不倦的努力高兴。
她在朋友圈分享,“金陵晚报上稿一篇,吃货们可以按照我的稿子走起,不一样的六合美食制作哦!”
隔着屏幕也能感觉到她无以言表的喜悦。
想当初她还问过关于写作的事情,而我自己还大言不惭给她讲东讲西,其实自己几斤几两,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她一直笔耕不辍,一篇散文可以洋洋洒洒写上万字。那篇让我品读的文章《浦园轶事》在陕西文化艺术报发表,(采编部做了删减,2093字保留了下来,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其实我只是提了一点的感受,而我只说对了一点,文章太长。)
很有意思的是,竟然在陕西的刊物上发表,这篇文章与陕西,与陕西人有缘。
而我的文章都是东拼西凑的写了几百字就开始胡言乱语,最后不知所云。
窗外传来机器的轰鸣声,搅乱了我继续下去的思路,我以往总是从外面嘈杂声中找理由,其实内心的惶恐和不安,才是我无法静心写作的愿意之一。
看到她在朋友圈一个有趣的方言故事,我猛然间发现故事都藏在身边,藏在你我熟悉的人和事里,藏在逝去的青春里……
我必须去主动挖掘,故事是等不来的,等待中流逝的光阴和才华。
鲁迅先生说他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也在写作。而我在大家午休的时候干什么呢?思索体检报告上,写着颈椎韧带钙化。我玩手机为此复出了代价,可是我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我以前喜欢写散文,可以用稚嫩的笔,写我心中所想,如今我如道旁的水沟,干涸的只剩下回忆。
春燕的写作的故事继续着。每个作者心里都揣着一个文学梦,向往着笔下的文字变成铅字,在刊物发表。梦想必须有,万一实现了呢!
她说:“很多年前我的弟弟上稿了南京日报,父亲很高兴,能够上稿南京日报,是文人墨客们心中的梦想!”
我想她的父亲和弟弟知道了一定会替她高兴的。
她讲到一个地方熙南里附近的南京市第一中学,曾经诞生过五位中国著名导演。
水华1916年生于南京,1994年4月26日荣获中国导演协会首届终身成就奖,1995年被评为中国电影最佳导演,导演了《烈火中永生》《林家铺子》《白毛女》。
王家乙导演1962年亚非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导演奖,他导演的电影《五朵金花》,1962年导演越剧《红楼梦》至今为止中国戏曲电影影响最大的经典,1982年被法国报纸成为第一个走进戛纳电影节的中国人。
八一电影制片厂王萍导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影响了几代人,现在再次由新生代演员导演翻拍,孙道临扮演的李林,最后一次发报和延安最后的告别:“永别了,同志们!”泪湿和心痛了许许多多人们的心,离别上海解放仅仅只有二十多天了!
每个学校都会出名人,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名人为什么会扎堆出现呢?只有文化传承和熏陶才会绵延不绝。一枝独秀不是春,繁花锦绣,春色满园才是最好。
一个作者能集中爆发,总是累积了很多年,得到赏识,这就是上天对勤奋者最好的礼物。
春燕谈到很多地方的刊物投稿不接受新人或者形成地方保护,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期待着高产,等来的只有土地板结和颗粒无收。
看到这里我觉得很可怕。这也许就是传统刊物式微,刊物遇冷,每况愈下的原因之一。
没有新人,没有新稿件,没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那有文艺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候,才是文化的春天。
春燕写过一段关于立冬的文字,“冬天来了,我在南方立冬的这一天,却是丝毫没有感觉到冬的表达,满树的红叶依然演绎着秋天成熟乱红的色彩斑澜,没有秋雨的淅淅沥沥,就连树下的落叶都很少很少,也许是缺少温度和风的缘故,在北方大地早已雪舞时分,南方的艳阳里却是连霜都还没有出现过呢。
似乎2019的深秋,多了一些温暖,也多了一些干燥,红叶寄情,情不落空,故而不乐意入冬。”
《柿香鸟归林》 南国冬日阳光,依旧暖暖洋洋,晃悠在了一颗柿子树上,轻轻地一阵柔风儿吹过,柿子树陪伴着你,也默默陪伴着我,这世界上没有回头路走过,树旁女生踮起脚尖来轻轻触摸,不忍错过这秋日爱恋的果,霜红色的叶紧握幸福眼眸,宝石镶嵌的柿子灯笼一般,孤独绽放美丽又无言的笑!炽烈的秋色,深秋的硕果,早已经褪去往日青涩,橘红的浓烈,诱惑了大地,也诱惑了喜鹊登在那枝头上。(文:杨春燕)
她用细腻如水的文字,描述着这色彩斑斓的柿香鸟归林的精彩一帧。
石墨杨:我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样去年来我家的燕子还会再来,再来的时候又会有一窝新燕。
我是思想的搬运者——石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