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芳老师每次在读书群里的分享都非常让人受益,以下的是他最近的两次分享,讲得太好了,读了很多遍。复制下来,特保存于此。
分享一: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我们学习前人的著作应该是学习他们的思想”。(我在张五常谈读书的文章里也读到类似的表达,这可能是真正厉害的读书人都在使用的方法。)
学习作者的思想,其实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思维的。
像尔笑这样不断追寻文本背后的逻辑脉络,就是在做让作者的思维“可视化”的工作。
越优秀的思想者,其作品背后的逻辑脉络越复杂(同时也越清晰),因此,越值得,也越需要“抽丝剥茧”地阅读。
劣质作品之所以“劣质”,归根到底,都是逻辑上出了问题(想得不清楚,导致写得不清楚)
分享二:
分享我听《陈丹青:读书与青年》的三点感受:
①为什么要读文学?因为文学是描写人(心),探索人(心)的,因此,阅读文学能真正帮助我们认识人(心),理解人(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以此为标准来判断文学作品的好坏。
②为什么要读经典文学作品?因为经典文学作品在对人(心)的认识、挖掘、描写上,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拓展我们对人(心)的认识,拓展我们认识人的经验。
③如何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人既需要应对世俗生活,也需要解决心灵的寂寞,人一生需要面对的问题,都是从这两种“应对”过程中产生。文学作品不一定给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与方法,它呈现问题本身,描写个人“应对”过程(可能其应对结果是很失败的,或者是很普通的)。阅读文学作品,就像照镜子,我们借助作品中的人物,借助作者对人物的理解,照见我们自己。阅读最大的难处可能在于,“照镜子”其实是需要方法的,人一生很难遇见能教我们“照镜子”的方法的人。陈丹青他们这一批艺术家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木心,木心给他们讲了五年的“照镜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