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草新书抢鲜读# 2021006
第一次接触陈志勇先生的作品,是那本无字图像小说《抵岸》,书中独特的相簿设计,在128页的画面中有着电影分镜般的图像叙事技法,从细致的特写、移动变化的多格画面,到恢宏壮阔的跨页场景给人以震撼。第二本读的是《蝉》,除了最后一页蝉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全书都用灰暗的颜色讲述一个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被人欺凌的蝉的故事。这两部作品都在深层次的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色彩的渲染表达人物的情感,有生活经历的人更能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再翻开这本《内城故事》,230页的内容,44超现实主义油画,大量的文字,25个不同的故事,让我更是心生敬畏。读陈先生的书就是让你感觉心中澎湃,却无法表达,觉得什么样的文字都无法与之相配,看了越多的介绍与评论,越是无从下笔。
故事的内容、图画的魅力、创作灵感有更专业的文章来介绍,在这里,我只浅谈一下我的阅读感受吧:
感受一:阅读量大,内容丰富。
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不仅仅是因为内容多,图多,文字多,超过230页的设计。还因为在一本书里包含了25个独立的小故事,用后现代拼接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贯穿全书的统一线索,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单独成书,每一个故事有长有短,运用的手法也各不相同,有向经典致敬,有的从现实故事触发,但却共同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同一主题。
感受二:多以第一人称描写,让人感同身受,如临其境。
虽然这个“我”或“我们”的身份却一直在变化,有时是人,有时是动物,但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不同的世界与经历,也提供给读者多种不同的视角。通过“我”或“我们”的角度更能清晰的表达感受,让读者体验不同角度看问题。
感受三:形式多样,艺术拼接。
25个故事有长有短,有的象一本独立的图画书,如狗的故事,通过13幅同一构图的画面,讲述了人与狗的故事,从河流到山川,从春季到冬季,从绿洲到荒漠,从战争到和平,从遥遥相望到共伴同行。有的是一个故事,如梦见犀牛的天才男孩,他对现状觉知,却被世人摒弃,他想努力改变世界却不得不一次次背井离乡。有的是诗,如在候诊室陪伴孩子的猫头鹰。有些就像散文,就像不养鹦鹉和养鹦鹉的人的争议。
感受四:与现实生活呼应,引起读者的共鸣。
犀牛的那一篇,只有73个字,却写尽了人类对动物的残酷,哪怕它是世上最后一只北白犀——苏丹。猫的故事就像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在现在化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与动物最和谐的相处变成宠物与主人的关系,而狗和猫则是最普遍的宠物,每天都会发生,领养、寻找,弃养,宠物离世的故事。
感受五:图画与文字巧妙结合,给人无限遐想。
如鳄鱼那篇,后面有一个蜘蛛人在清洁高楼的外墙玻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清洁工人是否透过87层的玻璃看到里面的情形,就像鳄鱼通过玻璃看向外面一样。他是否相信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有几只鳄鱼生活在87层的高楼大厦中?他是否为曾经的沼泽之王,只能悠闲的“养老”而感到惋惜?
感受六:关于人与动物的思考。
人类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随着人口的增加,能源的减少,人们一点一点侵占了动物的领地。动物自然保护区越来越少,严重的污染导致动物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还有山火等天灾。动物们特别是野生动物正在大量减少,根据生物多样性中心(the 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的说法,地球“现在处于动植物的第6次大灭绝时期——过去5亿年的第6次大灭绝”。该组织认为,“自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以来,目前的物种灭绝是最严重的。”该组织估计,在过去的500年里,大约有1000个物种已经灭绝。
而现存的动物生活状态也并不乐观,生活在动物园的动物,不得不为了吸引观众而进行各种残酷的训练,家养宠物也面临随时被弃养的风险,城市里的流浪猫流浪狗也面临生存困境。人类不仅要面对自己的生存问题,还要面对保护地球,维护环境的重大使命。
这本书留给读者的思考是深远的,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