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定义一下内卷。
比如老师布置了一个1500字的论文,你认真对待,查资料,图文并茂,写了1500字,完成了作业,这叫认真。
你写了15000字,哐哐50页交上去,全班同学吓死了,老师一看,嚯,以后都按这个要求来,这叫内卷。
以上文字来源于网络。
我刚刚算是第一次利用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我对“内卷”这种现象的理解。
不过我是保持着一种沉着冷静的心态对待以下这件事的。
我的名义上的好朋友,暂且将其称为“塑料姐妹”吧,我们俩可以说是每天形影不离,吃饭、散步,上课,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但自从前天中午过后,她没再与我一起回宿舍,她以平常的语气说着“我中午不回去午休了,回自习室”,当听到这话时我就已经暗暗察觉危机感,但外表始终保持着淡定,同时以乖巧的语气应了声“嗯。”然后脑海中随之而来的是墨菲定律中的那句话“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那时我的依旧淡定。因为我在等待着第二次的到来。无疑,今天中午,我再次与她相背而去。
初次中午的午休我想了几件事情,准确地说我是在琢磨塑料姐妹的行为活动,想着她肯定是利用中午的这段时间学习,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解释了。个人认为,她的这种行为是好的,至少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自我要求的管束,毕竟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当你在悄悄做一件只有自己知道的事的时候,你会窃窃自喜,并满足于这种状态。
我在认可她的这种学习状态的同时也在反驳着什么,因为努力这个字眼在我这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得它有什么奇特之处;因为我给努力定义的边界不一样,因而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既然这样,那我是不愿承认塑料姐妹的这种努力行为吗?并不是。而是,相对于一门心思投入一件事的人而言,他只是在做分内的事,这就好比一日三餐,是人的基本活动,不足奇怪,也不足称道。另外,我也并不是在为自己没有像她那样做而找借口,而是我上升的思维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不盲从、淡定的表现。
借用楼主的话,努力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但是我们在努力之前要先有正确的方向,然后你的努力才是正确的。
我已经是大学生了,不再是被管制着的高中生了,我应该从原先那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而不是循规蹈矩,只追求投入量的多少,而忽视了投入产出比。
讲到这,我想起了前几天学委的话“怕啥,不用比,做自己就好了。”听后,苦瓜脸的我瞬间开心了起来。在这之前,也有一个人对我说过同样的话“努力就好”,当时我并不认可,努力?难道只有简简单单的努力吗?如果努力得不到回报那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但现在我想,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层次,不仅仅是每个人追求的东西不一样,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每一次努力的方向都决定着你所处的状态。就与努力一样,不是你简简单单脱口而出、漫不经心的一句努力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与其成比例的还有你努力的方向、方法等等。
与努力搭边儿的一词就是前段时间风靡一时的“内卷”,相信很多人对这个梗耳熟能详。之前我看到一篇文章,叙述的是大学老师教学生如何“反内卷”,大意就是给你规定的要求去做事,没达到要求是能力问题,而超出要求并自我感觉良好不一定可定义为“内卷”,还是能力上的认知,比如开头文章引用的,超出了1500字甚至达到了15000字,这不叫内卷,而是表达能力有问题。
以我现在理解,所谓反内卷其实就是高效率、创新地做事,而不是走内卷的老路——低效重复的努力。现在内卷现象无处不在,似乎只要你能将其定义为内卷的事的时候,就会脱口而出将其灵活地迁移运用。上了这么多年学,看似学会了举一反三,实际上是张冠李戴。
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一带而过的口头式表达已将内卷本身重新贴上了新标签——滥用“内卷”,简单粗暴地给事物定性,掩盖了其最初的定义。什么是卷?当人人都渴望知识,人人都追求知识,一个劲儿的埋头苦读,每人都如此,你还会认为这是卷吗?他们每个人不都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吗?只不过是有人追求完美,有人草草敷衍了事罢了。
卷是一种看到别人努力比自己好,内心产生焦虑的心理反应。那些所谓在卷别人的人,其实是全身心地投入,并乐于其中,当这种状态成为了一种习惯,自然而然不认为这是一种卷,而是一种心灵上满足。所以,能让自己不断“内卷化”的不是你所处的环境,而是你自己。
记住,一切事物存在必有它的道理,你能做的是不随事物本身的变化而动摇最初的信念,不要被事物的外表蒙蔽了双眼,要因相信而看见,而不是因看见而相信。
最后,牢记唐曾的紧箍咒:目标导向、问题意识、辩证思维、身心健康。
你就是自己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