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北,大家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洗脑功力极强的东北话。而众所周知,清朝是由东北来的满族人建立的。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就应运而生了,清朝皇帝说的是不是东北话?请听笔者慢慢道来。自有清以来,清代国语即为满语,清代时亦称之为“清语(清字、清文)”。这一原因,自然是因为起初的满人都是说满语的。因此,在清代二百多年中,普通的满人经历了从清初期不会汉语,到清中期学习汉语,再到清末汉语占据日常语言的主要地位这一过程。而清代的皇帝们,除了情况特殊的溥仪同志,满语水平都是极好的;包括溥仪在内,并没有任何一位皇帝“不会讲满语”。这一原因,要从清代皇子教育模式讲起。自雍正时期起,皇子们从六岁开始就要去上书房读书。《清宫上书房和皇子读书》一文中这样说到:“皇子、皇孙们每天寅时(凌晨3-5点)到上书房,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洲、蒙古文字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点)教课,一般到午时方散,又是甚至到未正二刻或申时。元旦面上学一天,初期即前一日到巳时即散。」下午则是步射、骑射等「体育课」。” 可见清代皇子念书可比我们现代人苦多了……连个能打酱油的课程都没有,没有手机没有漫画,全年还只有五天半假。关键结了婚封了爵,这日子也不见得就到头了——现代人好歹度过高三就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真是苦就一个字啊!
书归正传,由于清代皇子的课表里面都安排了满文、蒙古文和汉文,所以皇帝自然也都是通读这三门语言的。会说汉语,那么也就有了说东北话的可能性,但是,皇帝真的会说东北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过上文的科普,我们已经知道明末清初未入关时,其实大家讲的都是满语的,跟东北话几乎毫不相干。更何况现代东北话的形成,起码要在19世纪之后了。因此这一问题的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由于清代皇帝的汉语都是由当时的名儒所教,所以读书自然也要按照老师的读书音来读——尤其是雍正以前,尚未规定推广官话读音之时。《弘觉忞禅师北游集》一书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录,里面说道禅师见到顺治时的一段对话:上一日持一韵本示师曰:“此词曲家所用之韵,与沈约诗韵大不相同。”师为展阅一过。上曰:“北京说话独遗入声韵。盖凡遇入声字眼,皆翻作平上去声耳。”于是,上亲以喉唇齿舌鼻之音调为平上去入之韵与师听之。——顺治还学过入声嘞可想而知,其所说的汉语与东北话差了许多。
清代的官话其实即为北京音,当时应该也有文读和白读之别。由于清代满汉对音的书籍有不少,再加上满文是拼音文字,本质上用字母拼写,所以从一些书籍、满文奏折上汉语名字的拼写读音以及北京故宫等地的部分匾额,可以推知彼时官话读书音的大致发音。比如交泰殿匾额上满文即为汉字音译,按照其拼写,读音类似于「giao tai dian」;根据《御制增订清文鉴》中,满文字母对汉字的标音,「略」字读「luo」,「鞋」字读「hiai」;根据奏折以及宗谱,可知废太子胤礽二字的满文记音类似于「yin cheng」等等。这与当代的北京音以及东北话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因此,大家想象中的满口东北大碴子的清朝皇帝是完全不存在的。清代的皇帝根本不说东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