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心理学,教师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的一班是新老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
2.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将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今天上午某课程中心的一位老师和我打电话,聊到了她最近教授四级课程的一些困扰。
她说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课,ppt做得非常的简洁,逻辑性也很强,又穿插了有趣的故事,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四级课堂既知识点清晰又趣味性强。
可是她发现她准备的教学内容,在有的班级是效果很好的,可有些班级效果很不理想。
她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不知道该如何上好四级课。
经过分析,这个老师是一位责任心非常强的老师,她想让自己的课上得好,上得精彩。
但在一次课堂中所讲教学内容太多,也缺少了一些对学生的关注。
教学内容越多,课堂的信息量就越大,学生可接受的就越少。在两个小时之内,孩子是容易有疲劳感的。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把两个小时占得满满,面面俱到反而面面不到。因为它淹没了教学重点,因为每个知识点都没有讲清楚、透彻、明白。
没有关注学生,不是说她不在乎学生的学习感受,而是忽略了学生的水平有差异,性格有差异,对学情的研究不够。也没有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所以她还处于第二阶段:关注情境阶段。
教师成长总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是痛苦的,是迷茫的。但她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在痛苦中感受快乐,在迷茫中探索方向。
没有人生下来就很优秀,但这位老师无疑已经具备了优秀的特质,就是勇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