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冲顶大会》,某次有道题目是“张爱玲的曾祖父是谁”,正确答案是李鸿章。我大大吃惊,原来张爱玲竟然有这样显赫的家世背景。好奇心驱使,在图书馆借了这本《张爱玲传》。
看着看着,眼前渐渐地便是另外一副景象:老式洋房里,昏暗的光线,浑浊的空气,一男一女斜倚在榻上,青烟袅袅过处,是心满意足、欲仙欲死的形容,地上,有位年轻的姑娘,正毕恭毕敬、诚惶诚恐、眼光切切地望着男人,等待示下。那是17岁的张爱玲,中学刚刚毕业,想要借留学海外而逃脱这曾经祖上赫赫有名,而今陈腐弥漫的所谓”家”,要去飞赴她那阳光灿烂的前程,因此特特地向父亲与继母请示。
1920年9月30日,上海,中秋节,一个圆月如盘的日子,这个伟大的民国才女出生了,父亲起名唤做“小瑛”,10岁入学时,母亲为其改名“张爱玲”。爱玲,是英文”ailing”的音译,意为“烦恼”。张爱玲这个普通甚至艳俗的名字,只是母亲烦恼心意随意的表达,后来却响彻中国文坛。
彼时,她的家丰足富庶,住在上海共同租界、祖上留下来的洋楼里。她的祖上,多前清命官,虽然大清被“辛亥革命”革了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祖上基业丰厚,代代相传。
祖父张佩纶,清末名士,同治辛未科进士,侍奉光绪于两旁。满腹诗书,两袖清风。1884年,张佩纶任钦差大臣会办福建海疆时,因贻误战机致使中法“马江海战”失败,中国第一支近代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即被清廷革职充军。后被中堂大人李鸿章起用,并将大女儿李菊耦许配于其做续弦。张佩纶的老丈人之一,就是中堂大人李鸿章。
父亲张廷重,张佩纶的儿子,前清遗少,一生碌碌无为,吸大烟、纳妾、嫖妓、赌博,靠祖上家业度过一生。母亲黄素琼,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深受五四民主自由独立思想影响的时代新女性,因与丈夫思想冲突,选择离婚,留学海外。
张爱玲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并不幸福。“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便是父母一阵争吵后,父亲躺在烟榻上袅袅升起的烟圈和母亲含恨远游欧洲默默离去的背影。”母亲思想进步,父亲腐朽没落,因此,思想的激烈冲突,致使两人并不能和平共处于同一屋檐下,吵闹声、哭泣声、呵斥声、打碎器皿的破碎声,就是小瑛和弟弟小魁成长的背景。小瑛说:“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早就不在那里了”。小魁说:“花园、洋房、狗、一堆佣人、一个吸鸦片的父亲,没有母亲”。
这样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她的性格,从不”悲天悯人,不同情谁,慈悲布施她全无”。自私,“可又觉的她的自私不是一般的小气,她的自私是一个人在佳节良辰上了大场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心狠手辣,“她一点委屈也受不得,仿佛小时候宁可张干的柿子在抽屉里白白烂了也不肯去告诉她,出于奇异的自尊心,拳拳要保护自己”。
在父母不融洽的感情中成长,爱玲会觉得依偎物质比投靠感情更稳妥,所以她喜欢钱,个人认为自己“拜金主义”。“我喜欢钱,因为没有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她的个性,也是理智胜于情感的
张爱玲自幼便在父母对立的夹缝中成长, 父母亲唯一的共同点是对文学的爱好,所以“文学成为张爱玲生命中唯一肯定的、一贯的、持续的存在,成为她唯一的支柱、快乐的源泉,父母共同赞同的行动”。爱玲3岁会背诗,7岁时候写了第一部家庭伦理悲剧小说,8岁写了一篇乌托邦式的小说。在父母共同的关注培养下,爱玲从小就显示出对文艺的敏锐感受力、领悟力和超乎常人的笔墨驾驭力。这,正是她日后在兵荒马乱的20世纪40年代在文坛喷薄而出的必要条件。
中学时的她,因父亲与继母抽大烟开销大,家财渐渐败完,昔日大族的辉煌渐渐熄灭,中堂大人的外曾孙女,竟连衣着光鲜也不能够了!爱玲穿着灰暗、破旧,在时髦欧化的圣玛丽亚教会女校,在花枝招展的同学中,总归太显寒酸。这样的境遇,使得爱玲感到了一种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悲哀与落寞。年纪轻轻的她,反而有了一种垂垂老矣的感叹:”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后 ,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生活的艰难,并不能掩盖才华的显现。在国文教员汪宏声的发掘与带动下,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开始显山露水了。《牧羊者素描》、《心愿》、《迟暮》、《牛》、《霸王别姬》,相继发表于中学校报《凤藻》上。这,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随着阅读的深入,场景已经到了1939年的香港。那里有明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