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天氣很寧靜,我記得是戊戌年的大寒。山上有些薄霧,如同那淡淡的離愁。我,然師,懷慈,還有小召,我們四人一同送懷眾下山。這一下山,不知道何日才會再聚了。僧俗有別,僧人做事,不憑心意,全賴因緣。若無因緣,哪怕最親密的人,近在咫尺,也很難前去見一面。這也是僧家其實不比俗清淡,因為僧人很珍惜當下每一個來之不易的因緣。因為長時間的修行,愈發明白其中的道理。隨緣了卻塵世的因緣,每一個了卻了的因緣,都又重新結上了新的緣起。
作為淡竹嶺上這座破廟主持,我居然沒有走過這條淡竹嶺古道。若不是這次送懷眾下山,可能不會發現原來這條古道其實很美。夏天的時候,因為山泉遇到枯水期,為了挑水,曾從古道上走下來過一點,因為這條古道下來離寺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小水池,池水常年碧綠,如同雲谷中的一塊美玉。
一路沿著古道,我們靜靜的走,也沒多說什麼話,手機開著放著音樂,伴隨著溪水潺潺,一邊走,一邊看著路上的風景。是那麼的平靜。只有小召,這個八歲的小屁娃跑來跑去玩的特別開心。一路上到處找蘆葦,抓起蘆葦就把蘆葦絮撒在我身上,然後就開心的哈哈大笑。然後又去找蘆葦重複做這些他覺得有趣的事情,有時候也會把路過的石頭丟進溪水中。
懷眾俗家的名字我不記得了。他來的那一天大概是兩個月前,那天為了法華經封面的事情,我正好講完課就跟著懷自的車去上海了。這麼短的時間內,從一個普通的義工到皈依三寶,再到具備正信,最後成為持五戒的滿分優婆塞。想想真的很難得,也很不容易。懷眾這個名字是我給他取的,因為我的法名派別下是懷字,而眾字則是根據法華經出現字的順序一一給大家的。每次有人來受皈依,我都結緣一本書給他們。書上寫上他們的名字,都是按照法華經的經文來的。書上的名字寫好放在那裡,順序也是隨便放的。他們站的位置預先也並不知曉。等到開始儀式之前,我把書依次給到他們,各自名字也就都產生了,可以說這個眾字既是我取的,也是他自己在一種沒有分別的情況下去選擇的。我想這樣機緣相扣加之法華之力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緣起吧。所以懷眾應該是最適合他的名字。
懷眾負責廚房,協助淨師父燒飯。燒火,洗菜,刷碗,有時候也炒菜。每天跟我們大家一起朝誦法華,暮修止觀,空閒的時候每天讀經,拜佛。每天一部八十八佛懺,日日堅持。起初他很不習慣止觀坐禪,因為腿疼。山上比較寒冷,有一次他坐禪下來渾身發熱,連手心都熱起來了。他很高興,因為他很多年一直手腳冰涼。從哪以後,他仿佛也對修止觀有了些信心。懷眾在寺院的日子裡大概每天都是做這些事情吧。寺院的生活其實很有趣,每天都是做一模一樣的事情。日復日,年復年。晨鐘暮鼓,暮鼓晨鐘,青燈古佛,古佛青燈。
快要到冷塢的時候,我叫來小召,蒙著小召的眼睛口誦真言,問小召你看見什麼?他說看見金色的太陽。我告訴懷眾,小的時候天真無邪,可是不懂得修道,長大了懂得修道了,卻被凡塵所染,難以入真,實在是讓人感慨萬分。這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生。
走到冷塢的村口,送君千裡,終須一別。讓懷慈繼續為他的師兄送行,我們就順著山路回寺了。雖然僅僅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可是這份師徒之情卻讓人分外珍惜。正因為因法相遇,所以以法為親吧。
我們出家人常說的一句話“別時容易見時難。”希望你今後快樂,吉祥。更希望你在菩提大道上一路順風。無論如何,最後的相聚一定是必然,在那個充滿無量光明的剎土。
送一首古人寫的詩給懷眾吧。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
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