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3
上午断断续续练笔,为的是下午去映荷那里献丑……唉,生疏两年不动笔的结果就是从头再来,横不成横,竖不像竖,点撇别扭!天分努力皆无的人!临近中午,球友有约,再看地点学艺,看看下午去的华侨博物馆,太妙了吧,就在附近,打,年前最后一打!
下午依约去了华侨博物馆,闲聊完拿了映荷同志写好的对联,散步过去学艺,七八分钟有多了!
因为不是周末,场地的球友不多,我们组的局也就三个人:于是,我们打完一场就去周围拉住能打的人加入,两个小时下来,我们来来去去加入四五人非“局里”的人,也是缘分了。
回来八点半左右,阳台刚好看到院士广场的烟花秀,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后面还在最佳观赏地:朋友圈刷屏的
妹妹发来过年给父母的压岁钱,顺便聊了一下回家的日期,说怎么不早点回去多待几天,我回:每个月都回的人,迟点回,呆个几天足够了……毕竟常年不在家的人加入了总会不融入的……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
也刚好看到一个公众号作者的文章分析得深得我心呐:“美好和纯粹的感情不是不存在,而是你们早已相距甚远,消散的不是感情,而是共同的话语,没有新的事情可以说,没有太多现实情况或观点的交流,纯真的感情便会逐渐尴尬,这是必然。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每个人即便不喜欢,也不得不改变,而久而久之的惯性,早就让你们成为不同的人。你可能在大城市孤冷、辛劳,但洒脱自由;他可能在小地方熟络、安逸,但心若死灰。
你们互相羡慕的,其实都只是泡影。他渴望你的眼界、平台,但羽翼早已折断,现实的金丝笼即便开着门,也不敢去飞。再富足,再安逸,满眼也是你到处飞翔的影子,唯一告慰和平衡的,就是温暖的小家,其实经不起时代折腾的“假想安全感”。
你渴望安全、温暖,渴望拥抱,没有用的,从你离开家乡,你在家里的位置就和你在外面的位置紧密量子纠缠。即便是你的父母,多少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头几天看不出来,多待一段时间,矛盾就会慢慢滋生出来。
说教会永远存在的,因为你是孩子,因为你的生活方式早就与家里格格不入,但父母几十年的习惯,又很难改变。你会怀念,可能远方那个小小的屋子,想干什么干什么,想穿漂亮衣服就穿,想看剧就看剧,想发呆就发呆,勾心斗角的同事其实也会有温暖和高兴的时刻。
那里的日子,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啊。
那里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啊。
心安是吾乡。与父母的温情,从你出生剪掉脐带,那是身体的分离;从你离家求学伊始,那是精神的脱离。
和亲友在一起,很多东西是免费的,但你需要支付的精神对价,却同样极其高昂。
在温饱之后,人们对于精神上理解和认同的需求变得越发渴求,甚至愿意不惜支付生命的代价。
坚持自我,你会伤害父母;顺从父母,你会伤害自己。就像寒冬里的两只刺猬,既想靠近,又会扎着对方。一边想要把自己在外面最好的收获与他们分享,一边又不得不准备下一次逃离。
一边觉得他们说的话怎么那么刻薄,完全不考虑你的感受,一边又心疼他们过得不好,一辈子辛苦操劳还不是为了你。
内心的煎熬,逐渐产生了美拉德效应,让家乡变成了一个闻起来香,吃起来苦涩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内心总有道德感的谴责。有没有例外,当然有,但你记得,那个比例,是极小的,需要父母相当的格局和纯粹。而纯粹,是这世间很珍稀的事情。所以,家可以常回,但不必长待。你在家里要既能打成一片,也要建立自己的边界和疏离感。不熟的同学,不要见,没有必要;不该说的话,不要说,不要暴露自己的秘密,换取短短几天的亲密;不该去的应酬,拉下脸推掉,因为近则不恭。别人给你灌酒,希望看你一饮而尽,不要听他们的。不喝,也没什么大不了,不高兴,也就不高兴。你身体不健康的时候,那只是个谈资,没有人管病床上的你。但也不要太装,能用钱解决的事情,不要用语言,多给你在意的人买东西,多说别人爱听的话。用钱去做情感上的弥补,这是为数不多大家都能形成的共识。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看书、锻炼,都要做,因为那会在环境的变化中消除你的恍惚,让你知道你还是你。
你所渴望的那些东西,都需要你在陌生的地方重新创造,都需要你从内心的美拉德效应中真正结疤变得坚硬。不要指望长大之后的东西还有那么多免费和唾手可得的东西。《瓦尔登湖》里有句话,说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地方活着,才算真正的活着。
登上离开家乡的火车飞机时,不要回头,也不要落泪,因为:你长大啦,该高兴才对呀,好不好!”
写得真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