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宋代李清照的这首《点绛唇·闺思》,可谓道尽古代女子闺中的寂寞生活。
因闺中寂寞,每逢七夕之夜,中国古代的姑娘们大多会仰望星河,翘首以盼,因那里将有两个相爱的人“使鹊为桥”相会,这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西晋文学家傅玄《拟天问》说:“七月初七日夜晚,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传说,寄托着古代女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憧憬。
据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也称七姐、七娘,心灵手巧,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因而在每年的七夕夜,古代女子会穿着新衣,在闺阁或庭院“乞巧”,即向织女星乞求智巧。这种“乞巧”,也称“斗巧”。
这种“斗巧”颇有意思。譬如,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说:“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另一唐代诗人刘言史在《七夕歌》云:“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这是古代女子在七夕夜拿蛛丝当彩线玩,比谁更手巧。
另一种斗巧方式是:穿针。这是古代女子在七夕夜常玩的一种游戏。用一根彩线穿七孔针或九孔针,以连续穿过为巧,比的是目力和手巧。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古代女子在七夕夜还喜欢这样一种 “乞巧”,就是“卜巧”。这颇类似商代的甲骨“卜问”。甲骨“卜问”主要是灼烧甲骨,看其裂纹而知“天意”;而“卜巧”,是将绣花针放在一碗水的面上,然后观水底之针影而知“巧拙”。清代的《燕京岁时记》载:“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
七夕之夜,古代女子的这种 “乞巧”游戏,南朝学者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称之为古代女子的“闺中秘戏”。
这种“乞巧”的“闺中秘戏”,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秘戏”,不但在民间女子的闺阁中流行,亦在皇帝的后宫中盛行。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唐朝诗人王建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七夕节,现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爱情寄托和梦想。然而,对现今的人而言,七夕之夜是“天上忙相会,地上忙过节”。尤其是现今的姑娘们,大概不会再像古代女子那般玩什么“乞巧”之类的“闺中秘戏”了。
那么,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特殊的夜晚,现代女人会干嘛呢?是忙着与情人约会?还是在家与亲人聚会?抑或只是在家上网购物?利用这种商机忙着赚钱?会有人躺在床上无聊地玩手机吗?
在七夕夜,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女人会有不同的玩法,但有一点应都相同,就是:寂寞女儿心,守望真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