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借《满江红》重温岳飞那些事
春节过后,老谋子的《满江红》红遍大江南北。哈尔滨的姑娘回去问父亲,咱们怎么不去抗金?父亲笑着说:咱就是金。沈阳的儿子问母亲,咱怎么不去抗金?母亲笑着说,咱就是金。北京的孙子问奶奶,咱们怎么不去抗金?奶奶笑着说,咱就是金。河南开封的孙女问爷爷,咱们怎么不去抗金?爷爷笑着说,咱就是金……
那年旅游去到陕西商洛的贾平凹故居,专程来看故居的我们发现这里居然有个叫边城的地方,而且还是个景点,趋之一看,原来是宋金两国的边城。也就是说金国灭北宋后国土居然延伸进入了秦岭腹地。又一年去到宝鸡西边的“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散关,看到了来自四川的两位抗金英雄吴阶吴璘兄弟塑像,是他们的奋起抗战,才阻断了金军入蜀的企图。难怪陆游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心中怒而一声:好你一个完颜氏,简直欺人太甚……
再说说这两首词,自然先是《满江红》了。《满江红》是不是岳飞写的。清末民初的余嘉锡先生当年已考据得很明白:该词在宋元两代绝无记载,直到明嘉靖年间才被人收入《岳武穆遗文》之中(饶宗颐先生则进一步考据出该词最早收入书籍并署名岳飞,是明代景泰六年即1455年刻版的袁纯《精忠录》)。如果岳飞真写有《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他的儿子岳霖、孙子岳珂花费大心力搜罗编纂的《金佗粹编》与《鄂王行实编年》里,理应有这首词,然而却没有。该词通俗易懂便于流传,即便岳珂们没能见到,也应该见于宋元时代之人的纪载,被人们传颂题咏,岂有尘埋数百年,直到明代中叶才突然冒出来的道理?其后,夏承焘、张政烺、刘子健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考据,认为将《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作者确定为岳飞缺乏史料依据。
然而,出于政治正确,将这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归于岳飞也无太大不妥之处,道理很简单,因为政治是政治,学术是学术,文学是文学。
第二首词是南宋末元朝初的蒋捷的《一剪梅 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一百年前的故事里吟咏一百年后的词牌,如此酒家歌女也实属天才,当然,老谋子要这样唱自然也就可以了,大牌吗!导演是大牌,歌女是首席,一切顺其自然了。
古人言:野史不可信,类多失实。张大导在这两首词外又加入了河南豫剧《十保官》插曲,把包拯下陈州时的唱曲加入其中且不打唱词,对绝大多数既不熟悉豫剧又不熟悉宋史的观众而言,简直如做梦一般的跟着在渲染一种荒唐的气氛。但张导的手法确实能唤起某种情绪,从内心发出恨!恨!恨!当今之世,谁是胡?谁是虏?吃谁肉?饮谁血?想灭谁?估计张导会说,我可没有这个想法,不过娱乐而已,不过票房而已。我们得承认,张导抓得很准,抓住了要害,他是成功的。在此祝贺他的钱包涨涨,而我们却正好借此谈论岳飞,再次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接下来就说岳飞之死,赵构的裁决御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以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余并依断。”
这就是赵构定意杀死岳飞,斩首张宪的确凿证据,也是赵构必须承担主要责任的依据。其他人等在这件事情上,都只能算是帮凶,当然主要是秦桧。另外张浚也难逃其咎,一个低能而妒贤嫉能的拦路虎,后面会说到细节。
杜甫有诗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家破碎,山河依旧。而赵家宋朝确是“国在山河破”,赵构在杀死岳飞之后,偏安一隅的南宋硬是历时九帝,延时152年。
再说说岳飞的罪名,史籍载明:“初,狱之成也,太傅、醴泉观使韩世忠不能平,以问秦桧。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怫然曰:‘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译成现代文字就是,“莫须有”是秦桧正面肯定的回答韩世忠的问题。韩世忠的问题是,岳飞犯了什么罪,证据拿给我看看。秦桧粗暴地回答,岳飞犯的罪是造反悖逆皇上,有书信作证,此外不必有更多证据了。我们不会等他造反成功再杀他,先下手为强,现在就杀了他!就这样,你少啰嗦。
岳飞之死,无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后世有许多人替岳飞找罪名,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了赵构和秦桧的立场和视角——比如高育良书记就说,岳飞的情商低。
而实际情况呢?岳飞和赵构的关系究竟如何呢?一些人曾经谈起过接回徽钦二帝如何如何,岳飞就给赵构表态说,有他在,谅那些人也掀不起大浪。是的,岳飞和赵构,曾经就亲密到这种程度。然而,权力这个东西,有毒。二人最大的分歧就在刘光世交出兵权后部队的归属。
1137年,赵构在自己的卧室召见岳飞,对他说:光复国土,中兴大宋这件事,我就托付给你了。从今以后,除了张浚和韩世忠,其他的军队都交给你节制。
无论是召见的地方,还是托付的事项,赵构这个时候对岳飞的信任,都达到了最高峰。这一年,岳飞35岁。
这件事一出,遭到文官以秦桧为首,武将以张浚为首几乎满朝文武的反对,其理由十分充分,就是岳飞已经掌握有长江中游的10万精锐部队,若再拿下刘光世的淮北兵5万,那么岳飞在大宋的政治版图中,将拥有三分之二的力量。岳飞一旦有了反心,从荆襄武昌顺江而下,身处江南的南宋朝廷压根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历史书上记载,反对者主要是秦桧和张浚,其实只要有一点历史知识和政治头脑的南宋文臣,绝对没有一个不会反对这个决策的。
因此兼并刘光世队伍的事情就被搁置。岳飞这个人,道德操守无懈可击,但毕竟年轻气盛且又有点骄横,他没有选择传统政治中要么夹起尾巴做人,要么索性展现跋扈,让朝廷忌惮。岳飞二者都没有做,真心认为自己一腔忠诚,为啥不被理解,于是做出一件传统政治中最错的事:撂挑子,上庐山,不干了……
之后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在日复一日的谗言中,在岳飞一再错误的应对中,事情终于走到了不可挽回的境地。
回看历史,被诛杀的大将很多,为什么说岳飞之死是最大的悲剧呢?这是因为,倘若岳飞真有一点点不臣之心,南宋上下反而对他毫无办法,甚至会有不少人重新下注。如果岳飞跋扈到把给他传令进临安的使者杀掉,南宋朝廷上下为了不逼反大将都会给他找理由。
但是岳飞确实没有不臣之心,那么,他就该死了。有实力却没有野心,大臣们就会纷纷落井下石,要求处死岳飞,况且这完全符合赵构的心意。
岳飞为什么死?因为他不仅有实力,而且足够忠诚,南宋朝廷能够杀死岳飞也不是实力比他强,只是因为岳飞太忠诚。
一个人死于道德高尚和忠诚,这不是悲剧,什么是悲剧?
回想当年。
岳飞年少爱喝酒,赵构让他到了河朔别喝酒,岳飞便从此戒酒。后来岳飞之所以说直捣黄龙时,“与君诸君痛饮”,那是因为他为了赵构很久不喝酒了。
与曹成作战时,岳飞特意叮嘱张宪:“诛其酋,抚其众,慎勿枉杀,累主上保民之仁。”岳飞真是处处给赵构留面子。
刘豫兵马要打来,张浚怂了想撤军,岳飞正患眼疾,但一听到赵构宣召,立刻带病赶来。他来时刘豫的兵已经撤了。赵构很满意,亲口对赵鼎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赵构心里也知道,岳飞对自己够敬重。
也有人说,岳飞曾经劝赵构立太子是大忌,然而岳飞当时这样做是出于忠心,且他是悄然上奏的,也给赵构留足了面子。之后赵构自己立了太子,岳飞见过大喜说中兴基业有望:态度很诚恳。
也有人说,岳飞风格太张扬。然而张浚说岳飞的风格是“避宠荣”。他是懂得避嫌的,不断推让各色封赏,还处处打压自己儿子岳云的功劳。
实际上什么也不是,对赵构这路缺少安全感的昏君而言,岳飞有兵权有战功,这本身就是罪。而对于秦桧这路控制欲极大的奸臣而言,岳飞居然功高清白,还不配合自己耍流氓搞诬陷,自然也是罪。
赵秦勾结,求和为上:杀岳飞就可求和!好耶!赵构是为了议和而杀岳飞,秦桧是为了杀岳飞而促求和。二者一拍即合。
于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奸臣替昏君给岳飞找罪状,道理不说自明:除非站在赵秦的角度,否则岳飞无罪矣!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再来看看这最后一战。
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赵构慌了手脚,连下御札,让岳飞出兵,这时用人之际,话说的很亲切。时在鄂州的岳飞,在荆襄之地经营许久,北伐是他的夙愿,终于可以出兵了。
岳飞的作战思路,三军北伐,左路军在陕,右路军在淮,自己居中。哪怕左右两路不出击,好歹可以牵制金军。
如此岳飞自己,从荆襄出发向河南,可以大胆进攻。若再加上他一直谋划的“连接河朔”——跟河北的敌后部队一起合力,让金军四面楚歌。
1140年夏,岳飞中路军出击,一路克颖昌,克陈州,克郑州,克洛阳。离开封不远了。再往前一步,就还于旧都了。黄河以南的国土,大有可能收复。
之后就是著名的郾城大捷,杨再兴(杨康杨过的祖上)牺牲于此役。郾城大捷实属不易,本来说好的东路张浚,中路岳飞分进合击,这才靠谱。
但打着打着,赵构和秦桧忽然让东路的张浚后撤。
打着打着,队友消失了,金军得以专注打岳飞,于是郾城血战。好在岳家军赢了。之后金军再次集中大军与颖昌府会战,岳家军还是赢了。不过后两场赢的不易,因为队友撤了,真的是岳飞神勇,独战取胜。
如此好局,岳飞当然希望继续推进,但在此时,秦桧亲信罗汝楫上表:“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这句话非常阴险。
于是,赵构下令班师。岳飞上表奏明战况,同时拿下了朱仙镇之战,
赵构继续要求班师回撤。赵构在岳飞班师前,先撤东路军——你不撤,是吧?先把你的队友给你撤了。你敢往前推,不但违诏,而且危险,死了活该。
就在一个月前,赵构催岳飞抗金时。还“往底必禽之利,丕昭不世之勋。勉尔壮猷,钦予时命”呢。
大概就是如此:1140年夏天,金军南征,赵构求岳飞北上,张浚在东路军策应。
一个月后,岳飞中路打得很好,赵构发现危机过了,罗汝楫又上表明示岳飞孤军,必然危险;赵构先让张浚撤兵,再不顾中路连胜的局势,逼岳飞撤军——而且明知岳飞父子是很危险的,还是先让张浚撤了:
陷岳飞于绝境。
终于岳飞被迫撤兵。
一年多后,赵构和秦桧联手终于搞掉了岳飞。
才有了韩世忠闯府怒问秦桧: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之后韩闭门谢客,绝不言兵,他儿子韩彦直当了文官。
当年岳飞在池州翠微亭写下:
“经年尘土满征衣,
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于是韩世忠在杭州,也建了一处翠微亭,这个亭子,这个名字,寄托了韩世忠的一切心声。
南宋绍兴十五年七月,秦桧烧了数万卷书。从此南宋不许治私史,连笔记都要经过审查。
十月,赵构亲自给秦桧题匾额:“一德格天”。以赞颂秦桧的品德?哈哈哈哈哈哈呵呵呵!!!
就在秦桧死那年,赵构将岳州改为纯州,改岳阳军为华容军——赵构和老贼秦桧,听到岳字就不爽。
后来岳飞得以平反时,《宋史》说得明白:时朝廷还岳飞家赀产多在九江,岁久业数易主,吏缘为奸。彦直搜剔隐匿,尽还岳氏。又乞追贬部曲曾诬陷岳飞者,以慰忠魂。
岳飞家返还的资产,韩彦直替他们弄清楚还回来了。
当年诬陷过岳飞的人被韩彦直处理了。“以慰忠魂”。
不说千载以后评论,即便当时,大家各自知道好坏。秦桧灭得了一时口而已。
说到词,岳飞的《满江红》不提,其他句子:
岳飞: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
岳飞: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闲。
辛弃疾:将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待上层楼无气力,尘满栏干谁倚。
岳飞:白首为功名。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又过了几百年,文徵明写下了另一首《满江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
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有何能,逢其欲。
这首词说明,当初倚重岳飞最重的人,对他最残酷。可笑一个狗屁秦桧又有何能耐,正好凑着某人的心思罢了。
秦桧外加他老婆,外加张浚万俟卨,铁像至今跪在岳王墓前。
但真该跪的,还缺一个。
我们都知道是谁。
runze草于癸卯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