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皮囊损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读蔡崇达的《皮囊》,没苛求什么效率,读得很慢,才读了前三章,毕竟有些书适合在半夜读,就像有些思绪总会在夜深人静时才会翻涌 。
他书里的第一篇,是同名文章《皮囊》,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蔡崇达外婆的母亲)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阿太性格坚韧而且睿智,看这篇文章,那个失去了女儿还能冷静的在祭祀上一下摔死挣扎的公鸡,并说出“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这般精彩话语。
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在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出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个92岁高龄还可以攀到屋顶去修补漏洞,坚硬如石头的老太 ,她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饱受苦难的年代,他们默默的承受了一切。写到这,总是让我想起我那88岁的太爷爷,在祖宅拆迁时,不顾一家人的反对 ,非要去帮忙,结果被砖石砸断了手指,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他自始自终都那么淡然。或许,他更关心的,是那片祖宅,那一个小家族的经历半个世纪的情感寄托。记得很小的时候,看到太爷爷肚皮上伤疤,问那是怎么来的,旁边的大人们说,在太爷爷还年轻时,可是和国民党打过仗的民兵,那时子弹擦着肚皮而去,九死一生。似乎之后过了很久很久,这是太爷爷留给我唯一能说出的故事,仿佛这也决定了老人们的性格,与世无争,却又坚忍的能承受一切,历经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看淡了很多。
在《母亲的房子》一文里,他描绘了那个在老家执着于建房子的父母,我不能够明白为什么她们要用所有的身家要去盖那个根本就知道很快就要拆掉的房子,但随着蔡崇达的叙述,我渐渐明白了他的母亲内心中的那份近乎令人感觉不近人情的坚持,盖房子是因为母亲对父亲的爱,无论父亲是健康,是生病,还是离世,这份爱成为母亲人生最坚定的目标和信念,这份爱,涉及这个家族尊严,正如,在这个五口之家爆发的矛盾中,温顺的母亲声音突然大了:“人活着就是为了一口气,这口气比什么都值得!”
或许,就是这样的情况下,崇达也在默默的承受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谁又能知道他能承受多重呢?任何时候,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许正是给这种有情义有责任的人的,老天也会眷顾他,这个爱家爱故乡的男孩,不愿意看到他们家真的坍塌吧!
《残疾》是一篇让我五味杂陈的文章,这里面写的是他的父亲,虽然那时候的父亲已经因为中风而偏瘫,。父亲为此愤怒过,努力过,最终放弃与和解。那时他们全家穷的只能每天吃母亲捡回家的烂菜,但是家的温暖却从来没有消失,父亲放弃了挣扎,扮演一个顽皮小孩的角色,“我也知道,这是他能找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涵盖了生活的艰辛,家庭的尊严与浓浓的家庭情谊,作为人的抗争和对尊严的争取,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感动了。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在闲暇时你翻阅手头的这本书,能有瞬间让你远离尘嚣和喧闹,能有片刻抚摸到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