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翻东西的时候,偶见一薄薄的记事本,本欲给孩子拿来涂鸦之用,不料翻开后,竟不忍废弃。映入眼帘的是2018年5月5日在焦作写下的一段游记,虽是写游记,其中不乏自我开导解闷散心之用。
开篇应是游后作于窗前,忽然忆起缝山针之作:
坐着,风穿过窗微冷,燃尽的半支烟弥留着芳香,无望看着远处被浮雾隐藏起来的绿,灰色山水勾勒出立夏时节的凉,忆起你初装,你的拒绝,还未散去余热,我被炒了鱿鱼,逃离都市。
近来,心中颇不宁静,于是继续向西而行至焦作寻友,昨天与同学于下午共赴缝山针,最终目的地为圆融寺。
同行者三人,驱车至缝山针山脚下。再见缝山针已是两年后的昨天,缝山针并不高,海拔仅有三百米左右,深知此山不高,因长时间不运动,方知隆起的肚皮和沉重的身体成了累赘。一级一级台阶的攀登,一滴一滴的汗止不住的流。
行至半山腰,停下来休息,回头看远处的城,隐藏薄雾怀抱之中,顿感逃离都市后的畅快。再看眼前的山色,满山葱郁,偶有裸露的山脊,身边卖水的老头,时不时吆喝着,让我们买水,三人相视决定行至圆融寺再喝。
终于,登到山顶,抚摸着标志物——缝山针,缝山针顾名思义是缝山之用,手下的这根巨大的银白色的弯如月牙般的不锈钢针,横放于山顶。既是为山缝补伤口,也为我缝补心中的伤口。
我们三人,没在缝山针处休憩多久,便又向山后圆融寺方向走去,下山而行,方觉颇为省力,出的汗在山风的吹拂下,渐渐退去。只见眼前柏树忽然多了起来,忽有墓地之感。果不其然,山后的不远处藏有一处陵园,也许是心血来潮,竟有想进其中一看究竟的冲动,此疯狂想法还未吐出,就被同行伙伴拉着跑远。在三叉路口,我们的向导忘记了去路,把我们引到了另一边,只见下坡处,有一辆红色的马自达,走近似觉车内二人在做苟且之事,我们不怀好意的,留意着车子内的动静,因走错路,不得不折返,再路过红色马自达的时候,尴尬至极,我们三人低头急步走过,事后我们三人相视哈哈大笑。再次来到陵园门口,从小路向北而下。水泥路渐变成难走的山路,高低不平,妙趣横生,时不时也能看到曾有人活动后的痕迹,那些废弃的屋棚是最好的证明。三人顺路而下,同行之人,忽然口念寻龙诀: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此时此景是有几分探险之象。于是在寻龙诀的背诵中,继续而下。沿途山枣树着实旺盛,却不见其枣,倒是野生的山桃树挂果无数,青绿色的外皮外立着无数根毛毛。
没过多久,便来到了圆融寺的后墙外,沿墙而行,继续下坡,来到山门前。据说圆融寺,先前是一座小寺庙,随着游人增加,香火不断,小寺庙在不断的扩建中,建成现在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寺院。深山藏古寺,果不其然,尽管它新建了。朱红色的立柱和墙现于眼前,穿过修缮的脚手架,进入前殿,镀金佛像威风凛凛,静候殿内,左右护法,从气势上吓退一切牛鬼蛇神,绕过佛像,从后门出,向左缘梯而上,行至古佛宝殿,本欲门前驻足观望一下,怎想同行一人,是虔诚的信徒,进入殿内,蒲团上跪下,合掌三叩首,顿时我们两人被其虔诚态度折服,而同行的另一人,古灵精怪,非斗战胜佛不拜,我们笑其心不诚,拜也不会灵。而我本人没什么宗教信仰,作为一个看客,不便多言。
也许是最近不顺心,对入寺一事,竟有些期待,关键是想借着寺庙的端庄威严,吓退身后的邪祟,去去霉运。我们三人在转运珠前停下,心怀期待的转动了转运珠,一图自我安慰,只求此行之后,时来运转,日后皆顺。
在寺中行至一圈,便下山而去。不知他们二人心情怎样,而我当时已将烦心之事抛掷脑后,未来可期。
将去年手写笔记,码出来后,自己的脑袋竟还在缝山针上游荡,体会着当时失意的心情,停住码字的手,我的心像大雨将至那么潮湿,我知道过去就过去了,反正结果和事实已经不能改变,就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