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时候,老土看到了一则新闻,这里先转载一部分内容和图片。
杭州地铁1号线,近日也被一片红色条幅覆盖。原来,网易云音乐把点赞数最高的5000条歌曲评论,印满了杭州市地铁1号线和整个江陵路地铁站。
上面的文字和图片摘自“网易云音乐把5000条评论印满地铁(http://www.cnbeta.com/articles/tech/595711.htm)”。不得不说上面的几条真的让老土的泪腺抖了抖。网易的这次营销太棒了,老土为你点赞。这个故事老土会讲很多年...
正是这则新闻让老土想整理一下自己印象中的网易。
1、从系统集成商到互联网内容提供商
老土记得网易最早不是做门户网站的,甚至就不是做互联网内容提供的,应该是做系统集成起家。刚才在网上查了一下,网易最早也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广州。在百度百科中可以找到对“系统集成”的解释。网易的转型算是系统集成商圈儿中成功模式的典范。
系统集成,英文System Integration,指一个组织机构内的设备、信息的集成,并通过完整地系统来实现对应用的支持。系统集成包括设备系统集成和应用系统集成。
仅按照上面的定义,“系统集成商”可以完全没有自己的产品,只是从各个提供商处采购硬件或是软件,而后根据客户的需求将硬件和软件安装配置好就可以了。甚至在很多时候,硬件和软件的安装和配置也是由原厂商完成的,集成商更多的就是完成客户对接,向其屏蔽多提供商的复杂度而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内按照这种模式运行的集成商是主流,因为这样的模式使得公司最为轻资产,只要有一定的客户关系,就可以很快的获得盈利。但是随着信息产品的高速发展,软硬件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透明,留给集成商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同时客户的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简单的通过现有产品的堆砌往往难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往往需要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进行定制。在这个背景下,一部分集成商开始将“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在给客户的方案中集成自研的产品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个方案的利润,另一方面自有的研发和定制能力也可以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早年的网易就走了这样的路线,其自主研发的邮件系统当时的确买的不错。当然这邮件系统后来也成为网易的一张王牌,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是非常痛苦的决定。没有研发团队,则利润越来越低,客户竞争力也越来越低,但是养研发团队实在是成本很高的事情。于是很多有研发力量的集成商在建立了研发团队之后,都在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研发团队的价值。其中一条常见的思路就是公司自己弄一个在线服务来运营。有研发能力的集成商开展业务运营有一些明显的好处。首先业务运营的收入模式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传统的系统集成业务的收入模式是阶段性的,往往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一个公司如果可以将两种收入模式相叠加,就可以实现对公司收入的“削峰填谷(不是降低了峰值,而是让峰谷的差异变小)”,让公司的现金流更加健康;同时集成商的业务模式也是忙忙闲闲的,如果有一个持续的运营类的项目,在集成项目的闲时可以持续的推进运营类项目,从而最大化人员利用率。网易也是走的类似的路径,加上网易的领导人天生就有互联网业务运营的基因。1996年,丁磊还在广州飞捷电信任总经理技术助理,当时他搞的飞捷BBS聚集了广州第一批的网民。以1996年上网情况来衡量,飞捷BBS人气算是非常鼎盛的。再后来这个BBS就成了网易BBS。这段时间是BBS的黄金时期,极客密度最高的高校是BBS成长的沃土。在网易BBS之后,1998年9月网易将其主页从其公司的产品介绍页面改造为网络门户。同时随着网易公司从广州迁往北京,网易算是正式走上了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之路。
[未完待续]
上面对网易的历史的介绍和分析更多的是来自老土自己的记忆的整理,而后在网上简单的搜了搜,主要是确认一些时间点。但是一来记忆本来就是不靠谱的东西(人类很多时候是无法区分梦中的内容和现实中的内容的),二来网上的信息也多有偏颇,所以如果文中的信息有误,还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