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时候一根筋的以为这个世界所发生之事只有一个答案,真相只有一个,要幸福的话所要走的路也只有一条,而我只要勇往直前就可以战无不胜。
昨晚躺在床上碾转反侧,眼中闪现身边一些朋友这些年的变化以及现状,感叹原来青春的结点确实是在迈进大学的那一瞬间,我们走进更大的圈子接触更多的人以及不得不面临的生活中各种变故,在这些大环境小环境下决定着我们自己将来要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
而在那之前我们都做着大同小异的梦过着大同小异的生活,尽管千篇一律但现在想来的确奢侈。丰子恺称14岁前天真烂漫的儿童时期为黄金时代,而在我看来,在我以青春为结点以前的日子都是黄金时代。抛去那些天真烂漫没有忧愁的儿童时期不谈,光是那些年少时光就让我觉得弥足珍贵。
那时候的烦恼跟如今比起来真是不值得一提的可爱。那时候会因为一个你喜欢而不喜欢你的人而难过很久,会用尽所有情绪来喜欢或者讨厌一个人,会因为朋友之间矛盾之后的坦诚而痛哭。那时候喜欢一个人从未考虑是不是合适,会不会有未来,却又敢大言不惭的说永远。说起“永远”,不久之前跟我妈炫耀我的日记本,大概被她瞥到“永远”这样的字样,之后聊起天来被大人用嘲笑幼稚天真的小孩口气提及。被瞥见的日记是我提及到年少时喜欢的人,多少带着点天真的语气。除此之外我真的很久没有写下或说起“永远”这个词了,哪怕它们被提到也一定是在消极的句子里。是的,已经刚刚成熟到不会说也不相信永远的年纪了,但心里某一处仍不忍心以理智的眼光去对待那些活在回忆里的人。
在发现身边的朋友渐渐变得现实变得和回忆里相差甚远,渐渐走在自己认为对的道路上。也试图反驳他们一些现实的观点,却发现到最后总是无言以对。对我自己而言,又何尝没有变得现实呢。我曾说,我一定要因为爱去恋爱去结婚,自以为对这一点坚定不移。可是当遇到有好感的人脑海中最先冲出的却是衡量之后的“适合”或“不适合”;当被朋友问及是否还是喜欢某个人的时候,脱口而出的不是“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不适合”。到头来也只能告诉自己即便活在现实中也不要忘提醒自己:少一点现实,少一点功利心,为了自己也成为自己。
我曾替那些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朋友担忧为此放弃的到底值不值得,但转念一想实在惭愧,这个世界万事都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标准。我们无法去评论别人的做法对别人的人生值不值得,因为就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确定,如果按我们所谓正确的做法,最后能否真的值得。
回想告别黄金时代的短短几年里,在学业面前,在爱情面前,甚至在友情面前,都没有做到当初所想的勇往直前,没有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有着克服一切的信念。在面临选择时尽管没有选择最容易的那条路,却也没有选择最好但最难的那条路。在一切事情开始的抉择之时,不由自主的退而求次。像我这样从来没有不惜一切代价去想要得到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去为对方担忧他的选择值不值得呢。所以我现在对这些朋友只剩下祝福和发自内心的敬佩。
那天在朋友圈谈到担忧如果签证顺利或者拒签的一些不得不面对的打算,有个朋友在底下问我,你到底在害怕什么呢。我哈哈一笑,说着“也是,没什么可害怕的”。而我现在终于有了答案:我最害怕的不是最终会不会战无不胜,而是这一路自己到底有没有勇往直前。
揭开心底最后的羞耻,才发现我所担忧的根本不是是否甘心,不是未来是否因此而变化得太多,而是如果这条路不行,走另一条路太辛苦了。是的,这才是我害怕的,害怕懦弱之后的自己还在冠冕堂皇的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这才是成长之后最可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