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孩子闲聊
饭后去公园散步。
一个穿着公主裙的小女孩欢快地笑着跑进亭子,爸爸紧随其后也进了亭子,多温馨呀。我站在一边静静地欣赏,只恐怕一不小心破坏了这美丽的画面。
忽然,爸爸一转身看见背后石碑上有字,“快来认字,爸爸给你念,‘南岸晒盐图说’”。
爸爸饶有兴致地对着亭子的石碑就开始念了。此时的孩子已经穿过亭子的另一侧跑下台阶了。爸爸自言自语道,“你不想认字呀!”随即,他也穿过亭子,走下台阶去追孩子,回头却又看见了柱子上的对联,“快过来,看这些字你认识吗?”此时孩子早已跑出了他的视线范围,他赶紧拿起手机,把对联拍了下来,赶紧去追孩子了。
爸爸的目的是让孩子认字,却有点急功近利。是不是选择一种“闲聊”的方式效果会更好一些呢?
顺应孩子的自然性,找到孩子当前的注意点和探索点,让孩子经历自我发现,自我思考,自我感受的过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系统。
如果当时爸爸能合着孩子的节奏,跑出亭子,“快来看!快来看!”孩子一定会被爸爸兴奋的喊声吸引过来,此时爸爸再抱起她看一看尽收眼底的盐池(护栏比孩子高的多,孩子站在地面上根本就看不见),“看,远处白白的一片就是咱们运城的盐池。”
孩子对画面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对文字的敏感,更何况是面对这么美的画面呢?此刻孩子一定会很有兴趣,她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然后爸爸再顺势引导,远处的全景盐池画面和石碑上的文字之间自然就建立了链接,不光是认字的目的达到了,期间一定还会有很多意向不到的收获呢。
可惜爸爸的一个刹车急转弯,想让孩子从欢快地奔跑一下转换到中规中矩的识字上,结果,一切都就此刹住了,自然也就没有了后面的精彩链接。
我们要观察此刻孩子们在注意什么,尊重她的自然性,尽量不要去破坏。如果没有很好建议的时候,那就先“静观其变”,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想出妙计再做链接,切不要盲目打破孩子的自然性。
虽然孩子没有听从爸爸的“认字安排”,好在爸爸也还没有采取强硬的手段。
事情还不算是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