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有这么一类人,去开始一件事异常困难,思前想后,一定要再脑海中排除掉所有的失败因素,才能大大方方去做。任何事都预想做到最完美,出发点是极好的,但实际呢?
其实就是思考大于行动,逼叨叨无数,结果啥逗没做。
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妈蛋,实在太准确了。
那为什么一个让人瘫痪的心理机制,能产生并且存活至今呢?
知乎上是这么说的: 心理学家发现,完美主义其实是复杂的,并且指出完美主义在某些时候其实是推动人们努力工作并为自己设定高标准的重要动力。
听起来像是说完美主义工作起来666啊,但可能就像睡太多也会得病一样,拿捏到合适的尺度是关键。
当今的心理学家们将完美主义分为适应的、健康的“积极完美主义”和不适应的、神经质的“消极完美主义”。神经质的完美主义者认为人生道路应该是一条笔直的直线;健康的完美主义者则把人生看做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
而神经质完美主义的根源,是幼儿式的二分法思维模式。也就是 “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思维。
想想玩俄罗斯死亡左轮的(就是左轮枪装上一枚子弹转动转轮,然后两个死敌轮流拿起来对自己脑袋开一枪),当面临要么生、要么死的结果时,正常人一定会行为瘫痪的。开枪执行的动作是如此简单,开枪之后的结果是清晰,而是否开枪这个决定,才是行为瘫痪的原因。
那是什么决定了你是否执行及执行之后的结果呢,就着上面的例子,我试着拆解一下。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选择,选择决定结果,对结果的反思再塑造思维。在这个模型里,4个环节3个节点都存在过度完美的风险。
所以,按着这个套路,让自己顺利执行的关键,应该就是在从健康到神经质的过程中设置大脑的提醒机制。
很玄乎的话束,其实就是你本来就很聪明,好好做事吧,别特么瞎想,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
来看看一些大咖的相关解决方案:
和菜头给出的方案是:别特么瞎想,哪些所谓的成功方法或最优选择,分析思路都是在成功之后反向推导、总结所得,而这种总结往往就像一个自证预言,成功的时候大部分选择都是对的,失败的时候怎么看都能挑出毛病。所以他决定做个“粗人”,先执行。
李笑来就方式就显得有些粗暴,“让你做你就做,别瞎想。”想不清楚就选择先相信那些信息量获取比你大、处理能力比你强的人,在执行的过程中去认知,再调整认知反向影响你的行为。
笑来老师给的另一个解决方案是通过告诉自己坏的结果其实并没你想的那么恐怖,我们真正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这里再上个例子。
心理学家测试发现,压力本身并不对健康产生不好的影响,而只有当你觉得压力对健康产生影响时,它才会影响你的健康。
有个都市传说是这样讲的,受害人被凶手蒙着眼睛绑在椅子上,凶手用刀背在受害人手上划一下,然后打开水龙头,让受害人误以为自己被割腕放血了,结果她就真的像失血过多一样死去。
李笑来老师的话翻译过来还就是: 让你做你就做,别特么吓自己。
傅盛和罗振宇的方案是:所谓的成功不可复制,所谓的决策不可模仿,因为这些都是在执行的特定的前提下做出的。你的前提和别人不同,意味的模仿所谓的成功不可取。
傅盛补充到:认知其实不是独立的思考过程,认证真正产生价值是影响执行,因为执行或践行才是验证认知的唯一方式,才能反向推导优化升级你的认知。
傅盛的话我再来翻译下: 让你做你就做,做完再来瞎想。
所以所谓准备充分的完美主义,不过是对未知结果的恐惧。别瞎想,去做就好,边做边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