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生一件事:把钥匙忘记在房间里面了。
如何打开房门?
两个选择:1.自己开门;2.找开锁师傅。
按照以往的行为习惯(有问题自己先上)和对比了价格(开锁要100元),我决定,自己开锁。
因为在房间上方有一个小窗口,把封口打开之后,便可以进入房间,从上面轻轻跳下,便可以从里面打开房门,感觉不是很难,计划很完美,还可以节约100元。(我当时思考是以钱为主)
然而,我忽略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我开完锁后,后续工作也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第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系数。因为小窗口距离地面有约三米高,梯子却是四五米长,导致之间的距离有些远,而且梯子是竹子做的,有些弹性。
第三,小窗口下边放着电视、音响等一堆杂物,清理也要花不少时间;万一不小心失手了,摔了下来,砸到了,那就不是100块能解决了。
于是,我选择了找开锁师傅,不到二十分钟,锁就开了。
于是,我在想,虽然说时间>金钱这个道理,自己很认同的,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用钱解决;可是实际上在做决定基本都是金钱>时间。
比如上个月为了节约10元理发钱,花了一小时多坐公交,公交费花了6元。最后实际只节省了4元钱,却多花了1小时多时间。
于是,我在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
1.以往的选择造成的惯性思维。
2.最主要原因是认为节约时间是没有什么用。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时间虽然有了,却是大部分主要用于看电影、看小说、刷视频等,也就是用于消遣娱乐时间居多。只有少部分时间用于学习,而且还是让自己焦虑的学习。
既然时间也是在消遣娱乐,学习又会有焦虑,潜意识就会选择让自己舒服的事情。
这几天看了陈海贤老师新出的书《了不起的我》,我想可以用课题分离法来处理这类问题。
花钱买时间是一个课题;把时间用来做什么又是另外一个课题。
不能因为觉得没有什么用,就不做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了。而用时间换钱,也会在不断告诉自己——你的时间不值钱,便会不重视,继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写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告诉自己的是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心急,它伴随着整个人生。正确的做事,生活进行思考,它将影响着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