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到李镇西老师的《对话:平等中的引导》,文章对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做了深刻、辩证的论述。尤其是“教学中该不该‘预设’”发人深省。
在教学中,我们备课时,要设定教学目标、反复斟酌教学问题,准备公开课时,所说的每一句话、甚至连每个教学环节需要的时间都精确到了分秒。现在看来我们的做法是多么拙劣,如此预设,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不能变动,这样的课堂不是“备”出来的,是“背”出来的。
那是不是就要抛开预设,放弃引导了呢?
教育本身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李镇西老师认为“尽管现在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发现问题,但教师宏观的指导与导向是必不可少的。”问题不在于教学是否预设,而在于如何预设,以及预设后能否依据课堂推进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针对目前教学预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有效“调整”杜绝预设的弊端: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预设应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要求,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
二、对教学环节的的预设不能过于死板僵硬,预设应该富有弹性,要留有机动灵活的创造空间。
总结:任何教学预设都是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变化而予以调整的 。 “引导”正体现在这“调整”的艺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