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情并不美丽,工作上有很多事情会使人烦恼,可能是我缺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吧,一遇到问题感觉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无从下手。
今天中午没有回家休息,坐在办公室里开始读王阳明的心学,真的很想知道王阳明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知行合一要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炼,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王阳明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笔记: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理学大师张载说:“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学家的名片。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理学宗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让别人用的,理学信奉者只是讲师,不是实践者。
最好的教育是引导,不是你这种强制管束,你应该顺着孩子的习性去教育。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
实际上,每个大人物的成功都有一个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像运气一样,绝不可少。有的人在外部环境特别好的时候不需要过人的自身素质就能成功,比如官二代、富二代。而从来没有听说过拥有超级素质的人在没有外部环境的帮助下可以成功的。人类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那些精明的人往往都是用心的人,用心的人就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秘密。比兵部尚书王琼只去过一次边疆,就对边防军的腐败心知肚明;他只经历过一次战阵,就发现了帝国边防军在互相支援上的致命缺陷。有段时间,他曾到地方上治理漕河,当他拿出治理方案时,连那些干了一辈子的漕运专家都大为叹服,评价说这种方案恐怕只有王大人能做得出。在很多人眼中,王琼似乎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在情况朦胧不明时就能预测到事情发展的趋势。当然,他还有一种不太被人注意的能力,那就是识人。
感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得一知己是幸运,遇一伯乐更是难得的幸运。有些人不是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而是缺少展现的机会。机会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是认可自己能力的伯乐。我们经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埋在沙子里的金子是没法被别人发现的,需要遇到一位发掘它的伯乐。当然,不管伯乐多么重要,首先你得是匹千里马,不然你怎么可能被伯乐相中。努力加足够的幸运,你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成功!
“触之不动”正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它是希望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时都应宠辱不惊,不因得失而动心。“不动心”也是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到江西剿匪这段时间传播的主要心学思想。黄宗羲说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阶段,“不动心”就是第一阶段。
感想:《礼记.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简言之,就是“戒慎恐 是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们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从古至今,人们始终认为,君子之言行,应当“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做到自警自重。善虽小,不可因之而忽略行善;恶虽小,不可因之而任意妄为。越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越应小心谨慎、严格自律。柳下惠坐怀不乱,许衡不吃无主之梨 ,无不折射出戒慎恐惧”的君子之风。
如果一件事太顺利,那么就要小心。
王阳明就会告诉他,人生在世唯一可以倚仗的就是自己。靠山山倒,靠河河枯。你越倚仗什么,那个“什么”就会越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