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读初二,就读于一所所谓名校的所谓火班。
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史地生模拟考一场接一场,体乐美也适时收官。在此背景下,她收到女儿电话手表发来的两条语音。只是一向奉行放养和民主的她,后知后觉到了第二天才听悉:
“昨天期末模拟考,地理50整,生物48”。第一条语音。
“之前历史50整”。第二条语音。
女儿像机器人似的,平静而淡定播报声音里掩藏不住她那故作镇定而强行按纳几近满分的满腔喜悦和骄傲。
“既然主课找不到存在感,我只能寄希望于副课啦,如果期末每门副课都满分我就开心啦!”女儿考前祈祷如是。
“小学的阅读老底甚为丰厚啊,怎么吃像是吃不完似的!”直觉告诉她,女儿对于不列入中考总分的副科浓厚兴趣完全受益于小学阶段如饥似渴的阅读。她想激励女儿继续保有对阅读的热爱,于是这样说。
“你知道吗?我们年一,就是那个琪同学,她是没有兴趣爱好的。可怕,她不喜欢二次元,不喜欢动漫,不喜欢cosplay……哦,不,她是有爱好的,她的爱好是刷无穷无尽的数学压轴题,做成本成本的英语卷子和林林总总的语文阅读题。她不但刷题自娱,她还统计刷题结果,关键是,她就是喜欢刷题,完全自愿,乐在其中……”
“难道琪同学的副科不好吗。也都是和我一样全是满分。”她适时插话回应女儿。
“琪同学是人吗?不,她不是,她是神,没有什么学习上的事是她做不到的,中考高分保护铁板钉钉了。我是悲哀别的同学,在我‘自愿的’‘被迫的’的口问调查下,我发现除了她,其他刷题同学都是被动刷题。有没有效先搁一边,可怕的是,地理结课了,她们复习几天了才恍然大悟‘原来纬线是横向的,经线是竖向的’”。
“反正我宁愿不当学霸也不要刷题,我宁愿史地生满分也不要语数外拔尖。要知道史地生满分只需要记住一点点很常识很基础的知识点,语数外想要拔尖那可是要命,人得是个插电就能运转而又没有爱恶感情的机器才行。”
女儿考前话特别多,像是给她这个妈妈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像是要撇开重点自我解压,又像是自嘲自娱松缓神经。
对此,她只要聆听就好,同时对她的直观感受和合理偷懒行动表示理解和支持。
她对女儿说:“看来你觉悟高啊,自动摆脱学习机器模式,游刃有余做自己,必须赞!”
“NO,NO,NO, 我只是迫于环境压力。无关乎兴致、爱好,没有思想深、觉悟高,只是想找点平衡——而已!要知道在我们班神一样的同学可不只琪同学”。女儿答。
“这么说你是已经被携上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的轨道?你的貌似觉醒,不是脱离机器模式,而是平衡机器运行状态?只是希望不至于在轨道内翻车?”她想拉住女儿,广放眼量是好的,专注主科也没错,但是切莫当不会思考只会盲从的机器啊。
“大概是吧,不上轨道谁载我向前奔!”女儿是个合理的矛盾体了。
“大概,是一半肯定是了,因为你主动播报分数;因为你把考分看得重,考前紧张地快要语无伦次。但又一半不是,因为你副科老师不做要求下自觉考到了满分;因为你还有画画唱歌和读闲书的兴趣爱好。”她想女儿即使心甘情愿做合群机器也尽力做个会思考的灵动的机器吧,假设有这样的机器存在!
可是教育孩子靠父母一己之力足够吗?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适应未来的世界,让她能够独立的生活,有一个健康快乐美好的人生。不是带着得到高分数,上个好大学的功利心,让孩子的成长单调成一切为入好大学让道。这种异化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达到入好大学目标后,努力戛然而止,茫然若失。